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合作探究,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歌情感。 2.学习诗歌诗歌从时间和空间角度的写作手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体会诗人怀才不遇的处境和苦闷悲愁的情感。 【学习任务】 1.朗读诗歌,感知内容 2.品读诗句,体悟情感 3.品读研讨,体会特色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来圣贤多寂寞”。孤独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内心酸楚;孤独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怀才不遇;孤独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的百无聊赖……其实孤独既是一种心境,一种感伤,也是一种超然。现在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位大唐诗人内心的那份孤独。 认识作者: 【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年),字伯玉,唐代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代表作】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等。 背景链接:(具体见配套学习任务单) 二、任务开展 任务一:朗读诗歌,感知内容 1.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预设: (在幽州台上)我向历史长河的前端和后面望看去,也看不到像燕昭王那样的贤君。 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独寂寞,悲从中来,怅然泪下。 2.听读,划分诗歌节奏。 预设: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自由朗读,注意语调、语速。 预设: 本这首诗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任务二:品读诗句,体悟情感 1.品味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 预设: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时间的角度表现主人公的孤独。"古人"和"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和郭隗 wěi 那样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和贤臣。前贤不见,后贤不及,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屡受挫折,求贤主而不得,欲报国而无门,不禁悲从中来,感慨万端。 (从时间角度表现了主人公的孤独,为下文抒发悲怆的心情作铺垫。) 2.赏析诗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预设: 从空间角度表现了主人公的孤独。 “念天地之悠悠”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独怆然而涕下” 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 (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和悲愤。) 3.男儿有泪不轻弹,为什么陈子昂却“独怆然而涕下”呢? 预设: 当年的幽州台还在,可是招纳贤士的燕昭王却早已不见。自己空有满腹才华,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怎能不让人心生感慨,落泪伤悲呢? 4.诗歌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 预设: 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了人生的孤独感。 5.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朗读指导: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任务三:品读研讨,体会特色 1.这首诗歌寥寥数字,却内涵丰富,处处运用对比,请结合具体诗句来谈谈有哪些对比。 预设: 远与近的对比:远指圣贤之君太远,近指昏庸之人太近; 冷与热的对比:冷指现实冰冷,热指满腔热血; 大与小的对比:大指苍穹广大,小指个人渺小; 长与短的对比:长指岁月长河漫漫无期;短指人生苦短,时不我待。 小结:天似穹窿,何等高远;四荒八极,多么辽阔。天地悠悠,人活在天地之间,位置在哪里?天地那么大,人这么渺小。“我”独立台上,在悠悠的时空里,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