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回顾作者,考查相关文学常识。 2.反复吟诵,当堂实记。 3.理解登楼和秋的意象寓意。 4.结合声韵理解诗意,掌握修辞,明确主题。 教学重难点 1.回顾作者,考查相关文学常识。 2.反复吟诵,当堂实记。 3.理解登楼和秋的意象寓意。 4.结合声韵理解诗意,掌握修辞,明确主题。 【教学方法】 1.吟诵教学法 2.互助合作讲读法 【教学过程】 一、作者导入 1.视频回顾:词豪的一生。 2.文学常识接龙回答。(该环节教师也可以制作抢答题,进行抢答。)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宋词豪放派代表,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合称“济南二安”,口喊“杀贼”而亡,谥号“忠敏”。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传世。 二、整体感知,了解常识。 1.听诵,正音,反复读诵。 2.明确词牌 “丑奴儿”,又名《采桑子》。《丑奴儿》为双调小令(小令,字数小于等于58),四十四字,上下阙各四句,各押三个平声韵。是从唐教坊兼有歌舞的大曲《杨下采桑》(《羯鼓录》中作《凉下采桑》,属“太簇角”)而来。 3.理解题目 明确:“书”,《说文》释本义为“著”,指书写,记述。“博山”,山名,在江西上饶西南30余里处,远望形状如庐山的博山香炉峰,因而得名。“博山道”即是山中之道,辛弃疾隐居带湖时,常往来博山道中。 “壁”,指道旁的山崖或石壁。 “书博山道中壁”即作者在博山道旁的石壁上题词之意。题壁文学最早可追溯到屈原,《楚辞章句》:“(屈原)周流罢倦,休息其下,仰见图画,因书其壁。”汉魏六朝以后,题壁文学日渐繁荣。在出版业不发达的古代,题壁是重要的诗文创作和传播方式。 三、深入文本,声韵分析,明确主题。 1.吟咏文本,明确大意。 重点注释: [1]层楼:高楼。 [2]赋:作(诗、词)。 [3]强(qiǎng)说愁:没有愁而说愁,即无病呻吟。强,竭力,极力。 明确大意: 年轻的时候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愁啊,所以喜欢登上高楼的感觉。登上高楼,是为了能赋出一首新词,硬装着说自己心里很愁。 如今倒是尝尽了人间的愁滋味,可想表达却不知如何说起。想表达却不知如何表达,最后只能道一句“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哪……” 2.声韵分析,补充意象,明确修辞。 声韵分析参考: 上阕: 第一句“年”拖长,有对光阴的慨叹,强调那时还是少年;“不识”高音强调,未经风霜、不谙世事;“滋”拖长,表现愁之长。“不识”两个入声连用,滞涩、顿挫,强调少年时代的无忧无虑,含有今昔对比之意,从“不识”到“识”,中间的一生经受了多少沧桑,所以下阕第一句的“识”也是顿挫。 (分析上阙的时候,就可以贯穿讲解本诗的主要修辞:对比和反复) 第二句“爱上”读高,强调的是主动要求登高望远,很有抱负和志向;“楼”韵字拖长,暗含悲伤,这里有世道艰难之意;说的是,年少时不知道什么是愁,一腔热血好像能够战胜一切的感觉。 这首词押的韵字为“楼”“愁”“休”“秋”,是“尤”韵,韵母是“iu”。它是一个始于小开口又终于小开口的音,悠长之感突出,声情特色为悠长、舒缓、温柔,作者用以抒发压抑收敛的忧愁,体现一种言不由衷、无可奈何的悲伤。 第三句是对第二句整体的语气加强,将要表达的内容强化。 第四句“为赋”和“强说”读高,儒家讲究君子登高必赋,而古人传统表现为登高必愁;“词”和“愁”拖长,表示登楼必然抒发的愁情,可是自己心中无愁,只好无病呻吟。 下阕: 第一句“今”低长,表示光阴荏苒;“识尽”高音强调,表示尝尽辛酸苦恨,“滋”拖长。 第二句“欲说”顿挫,强调那种不说也无法掩盖,说了便会涕泪怆下的复杂情状;“说”是入声字,顿挫,强调勉强,故作深沉,而其实不懂真正的忧愁,也是含有今昔对比之意,以无病呻吟之假愁对比家国悲恨之深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