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师生交往》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课标依据 本课依据课程标准学习主题的相应部分是“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法治教育”。具体对应的内容要求是:“理解不同的社会角色,形成亲社会行为;能正确认识和处理自己与同学、朋友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尊重和敬畏生命,热爱生活,追求生命高度,成就幸福人生”,“理解中华民族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崇尚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正确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培育和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自觉抵制校园欺凌和违法犯罪行为” 内容解析 (纲目)本课所学的是《道德与法治》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师长情谊》 第六课《师生之间》第二框题的内容,本框包括“教学相长”和“亦师亦友”两目内容。 (具体内容)首先,教材通过四幅图片情境,呈现了学生非常熟悉的师生交往的场景,让学生初步认识师生交往,为后面的学习内容奠定基础,具有统领本框的作用。 接下来教材呈现本框两目具体内容:第一目“教学相长”。主要表达了三层意思。其一,教与学是师生相互陪伴、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过程。其二,正确对待老师的引领和指导,有助于我们与老师相互交流。其三,学会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与批评。第二目“亦师亦友”。主要表达了三层意思。其一,师生交往的良好状态。其二,彼此尊重,是我们与老师建立良好关系的开始。其三,在平等相待、相互促进的师生交往中,学生可以和老师成为朋友。 教材最后设置了“拓展空间”活动,引导学生回忆老师打动自己的瞬间,旨在引导学生增强尊敬老师的情感,并能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以实际行动尊重老师。 (地位)本课是上一框《走近老师》内容的延续和落脚点,是七年级上册教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实意义十分重大。 二、学情分析 (现实需要)师生关系是初中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重要关系之一,除了父母,老师就是与学生打交道最多的人了。学习本课,让学生学会和老师积极沟通,营造良好师生关系,是七年级学生更好适应初中学习和生活的迫切需要。 (学生特点)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一方面,他们具有“向师性”,另一方面,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的增强,会对老师的权威产生质疑,师生之间容易产生矛盾与冲突。有些 1 / 7 学生不能正确理解老师,不善于与老师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不能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与批评,影响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甚至有的学生会讨厌老师、讨厌学习。 (学生需求)因此,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是新时代学生的需求。老师要帮助学生从双向互动的角度认识师生关系,在接受老师的关心和帮助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关心老师,体谅老师,理解老师,尊重老师,形成亦师亦友的合作的师生关系,做到教学相长,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 三、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了教学相长的含义,从而认同教师职业所蕴含的价值取向,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治认同) ▲通过学习,学生掌握与老师进行有效沟通的方法与技巧,学会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与批评,学会正确处理与老师发生的矛盾和冲突,养成守法用法的意识和行为。(道德修养) ▲通过学习,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以实际行动关心老师,尊重老师,理解老师,体谅老师,培养并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尊敬老师的传统美德。(法治观念) ▲通过学习,学生知道师生交往的良好状态,知道师生交往的意义,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养成积极的心理品质,提高适应社会、应对挫折的能力。(健全人格) ▲通过学习,学生主动关心老师,主动与老师交往,主动增进与老师的感情,培养学生对自己负责的观念,提升对自己、对他人的责任感,增强担当精神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