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331744

12古诗三首己亥杂诗 教学设计

日期:2024-06-27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49次 大小:4077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古诗,三首,己亥,杂诗,教学设计
  • cover
《己亥杂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学生能理解《己亥杂诗》的主要内容,掌握“生气”、“恃”等生字词的含义。 2. 技能目标: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初步学会通过比喻理解诗意。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社会变革和人才重要性的认识,培养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点 1. 通过比喻理解诗歌中“风雷”和“万马齐喑”的深层含义。 2. 分析“不拘一格降人材”的思想,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1. 理解“万马齐喑”所代表的社会现象,以及诗人对变革的期待。 2. 探讨“不拘一格”在现代社会的启示,培养批判性思维。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情境导入 ① 展示清代的图片或文物,引导学生进入清代的历史氛围。 ②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清朝是什么时候吗?它有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 (2)诗歌朗读 ① 师声情并茂地朗读《己亥杂诗·其一二五》,学生闭目倾听,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② 提问:听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觉?它给你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内容简析 ① 解释诗题:解释“己亥”是干支纪年法,让学生了解诗人创作的年份。 ② 分析首句:“九州生气恃风雷”,引导学生理解“九州”和“风雷”的象征意义。 (一)的教学内容以情境导入的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通过老师的朗读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初步感知。接着,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分享听后的感受,初步理解诗歌的意境。最后,对诗题和首句进行简要分析,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二)字词解析与句意探究 (1)解析“九州”与“风雷” ① 互动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九州”是什么意思吗?(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或分享自己的理解) ② 老师讲解:“九州”是古代中国划分的九个区域,常用来代指中国。而“风雷”在这里比喻什么? ③ 图片辅助:展示中国地图,让学生直观感受“九州”的广阔,同时解释“风雷”象征社会变革的激荡力量。 (2)剖析“万马齐喑” ① 分析字面:解释“万马”是形容众多,而“齐喑”是所有马都不出声,比喻人们不敢或不愿发表意见。 情境模拟:请几位学生上台,模仿“万马齐喑”的场景,其他同学观察并描述,引导大家理解这一比喻的含义。 ③ 深化理解:讨论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万马齐喑”的现象,引导学生联系历史或现实中的类似情境。 (3)探讨“生气”与“可哀” ① 朗读体验:全班齐读“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② 分析情感:引导学生讨论“生气”代表的生机与活力,以及“可哀”所表达的悲哀和无奈。 ③ 拓展思考:如果“九州”没有“风雷”,会怎样?为什么诗人认为“万马齐喑”是悲哀的? (4)理解“不拘一格” ① 释义:解释“不拘一格”是不局限于一种方式或标准,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这个词的理解。 ② 案例分析:列举历史上或现代社会中“不拘一格”的人物或事件,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词的含义。 ③ 小组讨论:讨论在选拔和使用人才时,如何做到“不拘一格”,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句子解析与讨论 (1)“生气恃风雷”解读 ① 朗读指导:全班齐读,强调“生气”和“风雷”的读音,感受诗歌的韵律。 ② 词语解析:“生气”指生机勃勃的景象,“风雷”象征着剧烈的社会变革。引导学生思考,为何诗人认为社会需要“风雷”? ③ 情境想象:让学生闭眼想象“风雷”场景,讨论为何变革是必要的,激发学生对变革的理解。 (2)“万马齐喑究可哀”探讨 ① 语境分析:“万马齐喑”描绘了人们不敢发声,社会死气沉沉的景象。引导学生联系历史或现实,找出类似的情况。 ②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万马齐喑”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以及为何诗人认为这种情况悲哀。 ③ 情感共鸣: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在沉默或被压制时的感受,体会诗人的情感。 (3)“不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