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331951

17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设计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50次 大小:4274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金华,龙洞,教学设计
  • cover
记金华的双龙洞 一、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学生能流利朗读课文,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2. 技能目标:学生能按照游览顺序复述双龙洞的景致,学习观察和描述景物的方法。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热爱,培养他们细致观察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 1. 了解双龙洞的结构和特点,感受作者的游览体验。 2. 学习通过语言描绘景物,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 三、教学难点 1. 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变化的词语和句式来表现溪流和洞穴的动态特点。 2. 体会作者在孔隙中乘船的紧张和新奇感,以及内洞的黑暗和宽广。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激发兴趣:展示浙江金华的美丽风光图片,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看这是哪里的景色?看到这样的景色,你们有什么感觉?” 2. 引入课题:揭晓答案,介绍这是浙江金华的北山,然后揭示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提问:“你们想不想知道叶圣陶先生是如何描绘这个双龙洞的呢?” 3. 作者简介:简要介绍叶圣陶,如“叶圣陶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他的文章生动有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这篇《记金华的双龙洞》。” (1)预习检查 ① 词语认读:出示课前预习的生词卡片,如“盘曲、映山红、油桐、突兀森郁”,请几位学生朗读,纠正发音。 ② 简单问答:提问学生预习时发现的有趣或印象深刻的句子,如“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引导学生分享预习收获。 (2)整体感知 ① 朗读课文:全班齐读课文,教师注意观察学生朗读时的停顿和语调,适时指导。 ② 梳理线索:提问学生:“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能感受到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吗?”引导学生找出“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游览线索。 (3)初步理解 ① 重点段落分析:选取描写映山红和油桐花的段落,分析作者如何通过比较和描绘颜色、形状来展现花朵的美丽。 ② 感共鸣:讨论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如“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眼前一片明艳”,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看到美景时的喜悦心情。 (4)互动探究 ① 小组活动:分组讨论“孔隙”部分,每组选择一个关键词,如“窄”、“挤压”,尝试用动作和表情来表现作者在孔隙中的感受。 ② 角色扮演:请几位学生上台,模拟在小船中通过孔隙的情景,其他同学观察并描述他们的表现,感受作者的紧张和新奇。 (5)问题讨论 问题1:作者是如何让读者感受到内洞的黑暗和宽广的?讨论作者的语言技巧,如使用“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等词语。 问题2:双龙洞的哪些特点让你印象深刻?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引导他们从文中找出相关描述。 (6)课堂小结 ① 回顾重点:回顾本节课学习到的生字词、作者的游览顺序以及作者如何描绘景物的技巧。 ② 预习提示:预告下节课将深入探讨的内洞的石钟乳和石笋,提醒学生预习相关段落。 (二)初读感知 1. 分组朗读体验: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每组选择不同的段落,标出生字词,如“蜿蜒”、“突兀森郁”等。 ① 自我挑战:学生尝试给生字词注音,如“蜿蜒(wān yán)”、“突兀(tū wù)”。 ② 合作交流:组内成员互相检查生字词的注音,讨论词义,如“森郁”是指树木茂盛、阴暗的样子。 2. 探索游览顺序:学生找出描述作者行踪的关键词,如“出城”、“入山”、“洞口”、“孔隙”、“内洞”等。 ① 地图绘制:学生在课本空白处画出简笔路线图,用箭头表示行进方向。 ② 分组讨论:各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绘制的路线图,找出共同的线索,如“溪流”是贯穿始终的线索。 3. 感受语言之美:学生找出课文中描绘景色的优美句子,如“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① 朗读示范:教师或学生代表朗读选定的句子,其他学生闭眼想象画面。 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