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部编教材必修一第七单元 第七单元教学设想 单元设计理念 围绕“文学阅读与写作”这一任务群,着力培养核心素养,重视深度阅读、读写结合,强化阅读和写作方法的指导;以学习任务为中心,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灵活设计语文实践活动,改变单向传授知识、训练能力的做法,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和运用语言,在个性化的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以品味语言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把握主题,体味情感,品味思想。《故都的秋》重在品味其短句、写景句、比喻句,品味作者蕴含于其中的对故都之秋的浓浓深情;《荷塘月色》则通过叠词、比喻句、通感句的欣赏,体味语言的典雅传神之美;《我与地坛(节选)》则抓住富有哲理的句子,品析蕴含的对母亲的深情。《赤壁赋》多用铺陈手法,语言工整,富有韵律;《登泰山记》语言简洁明快,写景生动有力,情趣盎然。 2.关注自然景物描写的角度和手法,体会其中的人生思考。《故都的秋》着重表现对北国之秋的眷恋,所描述的五幅画是重点;《荷塘月色》则着力于“荷塘”“月色”之美,综合运用比喻、通感等手法激发读者想象;《我与地坛(节选)》在景物与追忆中穿插饱含哲理的语句,融入对生命的思考,对母亲的怀念。《赤壁赋》“主客问答”包罗深刻哲思;《登泰山记》抓住小细节表现雪后登山的情趣。 3.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欣赏名段名句,逐步提升欣赏水平,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4.体会民族审美心理,把握自然之美、中和之美、感伤之美、豁达之美和慈爱之美,努力传承优秀文化。 教学重点 1.精读精学《故都的秋》《赤壁赋》,小组合作学习其他篇目,展示学习成果。 2.围绕单元主题、搜集并阅读与单元主题相关的文章及资源,拓展阅读视野;联系现实生活,深化主题研究。 3.按照整体把握,重点品读,深入探究,综合评价,回扣反思的流程研读文章,概括文本特点,梳理章法语言,总结方法。 4.群文阅读探究,共同归纳规律,提炼方法,指导课外阅读。 5.学习古今写景散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语言和内容;分析文本思路、章法、作者情感思想;鉴赏语言、形象、表现技巧、风格特征;评价观点态度、文化内涵、当代价值。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探究、点拨。 教学课时 13课时。 1.第十四课,示范研读《故都的秋》2课时,合作探究《荷塘月色》2课时。 2.第十五课,单篇示范《我与地坛(节选)》2课时。 3.第十六课,示范研读《赤壁赋》2课时,合作探究《登泰山记》2课时。 4.单元学习活动,1课时。 5.单元写作指导,2课时。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构建与运用 利用工具书、注解梳理生字词,初步把握文意,积累优美的词、句;感受语言之美,领会“排比”“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体会叠词的运用效果。 思维发展与提升 通过对五幅画的解读,把握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通过对三幅画的解读,把握荷塘月色的美;学习“对比”手法,体会“情景交融”的妙处。 审美鉴赏与创造 欣赏课文中的景物,探究作者寄寓在景物之中的深刻思想和丰富情感;对比探究两篇文章在抒发情感的方式和特点;把握各自的语言特色。 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古代文人的审美心理,以及“秋”“月”意象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 领悟文章的感情基调,知人论世,探究作者在景物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和丰富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对五幅画的解读,把握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通过对三幅画的解读,把握荷塘月色之美;“客观色彩”与“主观色彩”的完美融合,归纳借景抒情类散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文本赏读,合作探究,诵读指导。 课前预习 自主阅读课文,梳理生字词,勾画精彩句子和关键语段;搜集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