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选择性必修三 第九课 理解质量互变 9.2 把握适度原则 第三单元运用辩证思维方法 预习提纲 1.什么是度?什么是关节点? 2.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什么? 3.什么是适度原则? 4.为什么要遵循适度原则? 5.如何遵循适度原则? 6.什么是折中主义? 《论语·先进》载:“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孔子所说的“过犹不及”,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指导意义?请举例说明理由。 提示: 过犹不及强调的是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要坚持适度原则,事情做过了头,就和没有做一样,都是不可取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想问题做事情要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化的错误。 探究与分享 1.度 (1)含义: 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即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 (2)重要性: 【在度的范围内,质与量相互结合、相互规定(≠相互否定)。当量的变化达到或超出定量限度时,事物就开始发生质的转化。】 2.关节点 (1)度与关节点的关系: 任何度的两端都存在着关节点或临界点,度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 (2)含义: 关节点是事物量变达到的极限,是引起质变的节点。 误区:度就是量变的关节点 事物质与量的统一体现在“度”中 一、适度的含义 水蒸气 水 ﹥ 100 C 冰 液体 ﹤ 0 C 0 C 100 C 关节点(临界点) 关节点(临界点) 度 请在相应位置填上关节点(临界点)、度 【相关链接】 “水的三态变化”: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在0-100℃这个幅度内,水保持液态不变。如果超出0-100 ℃这个温度范围,突破度的两个关节点或临界点(0 ℃或100 ℃ ),水就变成冰或水蒸气了。 3. 适度 (1)内涵: (2)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 事物的变化是发生在度的范围之内还是超出度的范围。 量变 质变 在度的范围之内,事物的质保持不变,质规定着量的运动范围或变化幅度;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质就发生变化,质与量的统一就会破裂。所以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遵循适度原则。 (3)遵循适度原则的原因: 注意:坚持适度原则≠做任何事都不能超过关节点,永远保持量变状态,积极向上符合发展趋势的事物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要及时促成飞跃 适当的程度。 声音的“度”:按普通人的听觉,0~20分贝,很静,几乎感觉不到;20~30分贝,安静,犹如轻声絮语;40~60分贝,一般,普通室内谈话;60~70分贝,吵闹,有损神经;70~90分贝,很吵,神经细胞受到破坏;90~100分贝,吵闹加剧,听力受损,100~120分贝,难以忍受,一分钟即暂时致聋…… 探究与分享 当人们面临的压力过小时,会觉得工作乏味,集中注意力到工作上的动机很小,工作绩效很低; 随着工作压力的逐渐增大,人们受到激发,绩效会得到提高; 在压力达到最佳点之前,工作压力越大,绩效越高; 而当工作压力超过最佳点后,随着压力增加,人们会面临过压、急躁、焦虑、崩溃的状态,压力越大,绩效越低。 思考:结合上图谈谈我们高中生应该如何做好压力管理? 1、遵循适度原则的必要性 为了保持我们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质,应当把事物的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防止过犹不及。 2、适度原则的含义 从思维方式上说,适度原则就是要在“度”的范围内寻求和把握事物发展的适当程度的原则。适当就是幅度“得当”,而不是“失当”。 思考:适度原则就是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吗? 二、掌握适度原则 3.遵循适度原则的要求(如何把握适度原则) (1)防止过犹不及(把握好“分寸”) 适度原则要求我们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化错误。 质变有前进的、倒退的,不一定是发展。 【例】:生活的常识告诉我们,处理事情要适当、适度,切忌走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