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角的度量 ———图形与几何领域 课题 角的度量 课型 新授课 练习课 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目标 确立 依据 课标分析 1.课标摘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1年版)》对本节课的学段目标是:结合实例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知道平角与周角,了解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2.课标分析 (1)“结合实例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是指不能脱离生活情景去单独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务必要让学生结合具体实例来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加强直观感受,打好基础。否则四年级、五年级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等相关知识的学习会成为空中阁楼。 (2)“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即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能感知到两点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是最短的。与此同时,学生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什么是两点间的距离: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学生应该是在理解了这个定义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来准确描述这个定义。 (3)“知道平角与周角,了解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即学生知道平角和周角是由一条射线围绕它的端点经过旋转,转到两个特殊位置时所形成的,小学阶段并不需要孩子能够准确描述这个概念,但是需要学生知道这两个角是如何来的。钝角、直角和锐角之间的大小比较学生在二年级已经掌握了,平角和周角的大小,需要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自己原有的知识。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材呈现的是一副工地上挖掘机繁忙的作业景象。观看的小朋友看到正在隆隆作业的机器,兴奋地交谈起来。借学生感兴趣的、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讨论“铲斗臂形成的角有多大”的问题,引入对角的知识的系统学习。 为了让学生通过本信息窗的学习能认识量角器,会度量角的大小,会利用量角器画角,掌握周角、平角及角的分类。教材共提出了3个问题。 问题1:铲斗臂形成的角有多大? 教材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教学。一是展示了学生不现中的量角方法,引出量角器;二是观察量角器,认识量角器的组成;三是展示了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教师在引出量角器之前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比较,也可以小组合作比较出铲斗臂所形成的角的大小。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量角,产生要统一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引出量角器。在认识量角器的环节,先让学生借助自己已有的经验说一说自己对量角器的认识,借助学生的认知基础再来介绍量角器的有关知识和使用方法。在借助课件演示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知道180度的由来,对量角器上的每一个知识点都是通过观察与教师的讲解强化,理解记住的。 问题2:你会画一个40°的角吗? 学生认识了量角器并不代表可以顺利画出一个规定的角。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是一定是通过动手操作来强化用量角器画角的步骤的。 问题3:铲斗臂在工作中可以形成什么样的角? 活动角的引入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因为二年级时学角时已经接触过了,钝角、直角和锐角的大小比较学生已经掌握了,但是平角和周角的引入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在旋转活动角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区别平角、周角与直线、射线的不同,加深学生对角的概念的理解。 学情分析 1.学前检测 (1)你有哪些测量角的方法? (2)你知道量角器吗?你知道量角器有什么用吗? (3)除了钝角、锐角和直角,你还认识其他的角吗?所有的钝角都一样大吗?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吗?所有的锐角都一样大吗? 2.学前分析:通过课前调查及访谈,发现大部分学生对量角器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只是了解了皮毛,没有系统的认知。学生二年级学过的角,认知相对比较清晰。因此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