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361435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表格式 教案 -五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学制)

日期:2025-05-02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29次 大小:4547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格式,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
  • cover
课题 第六单元相关链接《比例尺的意义》教学设计 课型 √新授课 练习课 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目标 确立 依据 课标分析 1.课标摘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1年版)》对本节课的学业要求是:能利用方格纸按比例将简单的图形放大或缩小,形成空间观念和推理意识。图形的运动的教学提示:借助方格纸,引导学生按给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通过前后图形的变化,感受比例尺的意义,加深对比、比例尺的理解。 2.课标分析 为落实课程标准中“能利用方格纸按比例将简单的图形放大或缩小,形成空间观念和推理意识”这一教学目标,教材在学习比例尺后编排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一课,即把一个长方形和三角形放大,使放大后的图形与原图形对应边长度的比为2:1。 教材分析 教材呈现了生活中关于放大和缩小的情境图片,让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的放大和缩小现象,认识到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教学图形放大和缩小的特点,体会变与不变的思想。教材以方格纸的形式,让学生经历按指定的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操作过程,借助图形的直观变化,帮助学生感知和体会图形变化的特点。整个教材的安排既突出体现了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又让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协同发展,也为以后学习用比例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通过本信息窗的学习,学生能从数学的角度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从而体会图形变化的特点,并能在方格纸上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图形放大或缩小。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比、比例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比和比例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同时也为以后学习用比例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现象,要学生体会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生活中广泛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知识方面已经掌握了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和比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有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概念,但今天学习的数学里的图形放大或缩小,是指它的每一条边按一定的比例进行变化,学生在具体的放大或缩小的情境中通过探究、交流、汇报理解图形放大或缩小的含义,并能利用方格纸,按指定的比例将一个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学习 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和缩小的图形,并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经历观察、理解、动手操作,体验图形放大和缩小的过程,掌握把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难点: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习单、方格纸、直尺、彩笔 信息技术 应用 技术支持:◎问卷星◎影音剪辑√课件拼合◎影音录制◎其他( ) 认知工具:√环境创设√自主学习探究◎知识建构协同√情感体验激励、其他( ) 功能支持:√信息提炼√信息分析◎信息评价 ◎逻辑思维训练◎辩证思维训练◎辩论√情境建构 ◎ 其他( ) 备注:仅勾选核心内容,每项不超过3项。 课前预学 观察图片,你们能说一说,图中反映的是什么现象?哪些是将物体放大?哪些是将物体缩小?学生回答。 生活中存在许多放大与缩小的现象,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出发,引起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课中展学 活动一:交流预学成果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任务 观察图片,你们能说一说,图中反映的是什么现象?哪些是将物体放大?哪些是将物体缩小? 结合学习单回答问题。 能正确判断生活中的放大和缩小现象 活动二:感受变化,动手尝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任务 1.课件出示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