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370658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教学设计

日期:2025-04-2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7次 大小:1675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丑奴
  • cover
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掌握对比手法和叠句使用。 2. 体会构思的巧妙,生动真切。 3. 体会作者浓墨重彩的“愁”。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体会词意与作者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宋词的情感。 【教学重点】 1. 掌握对比手法和叠句使用。 2. 体会作者浓墨重彩的“愁”。 【教学难点】 体会构思的巧妙,生动真切。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 教学过程】 一、 经典回放: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二、 介绍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 人,青少年时代生活在金兵占领的北方地区,二十二岁时曾经参加抗金义军,归南宋后,两次上书朝廷,陈述抗金大计,非但未被采纳重用,反而遭到排挤贬斥。免职后,辛弃疾闲居住在今江西上饶农村近二十年。晚年又重新被启用,任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又再次被免职,终于忧愤成疾而死。他的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以豪放悲壮见长,代表了南宋词坛的最高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稼轩长短句》,存词六百多首。辛弃疾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军占领,从小便立下了恢复中原的壮志。青年时代,他在故乡起兵抗金,后加入耿京起义军占领,为掌书记。张安国杀耿京降金,辛弃疾入金营口市生擒叛徒南归。他初任江阴佥判、建康府通叛,后又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方官,坚决主张抗金,采取积极措施,奖励生产,创办学校,训练军队,安定民生。又屡次上书朝廷,规划恢复抗战,受到主和派打击,屡遭贬谪,淳熙八年(1181)落职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后卒于铅山(今属江西)。他一生坚持抗金,但报国有心,请缨无路,一腔愤发之于词,成为豪放派最杰出的代表,他共写有六百多首词,数量在宋人中首屈一指。而贯穿在他词中的基本思想,就是恢复中原、统一祖国,充满了战斗的激情与浪漫主义色彩。 三、 写作背景: 辛弃疾四十二岁时被弹劾落职,闲居信州上饶,离博山不远,辛弃疾于博山寺旁筑有“稼轩书屋”,故常往来于博山道中,这首词写于此时期的一个秋天。 辛弃疾这次落职,一直闲居十年。《词苑萃编》:“辛稼轩……负管(仲)乐(毅)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其词。”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丑奴儿》就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写出来的。 四、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 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重点。 2、 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 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五、词文赏析: 1、少年时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强”字分析) 分析:少年时涉世未深,即使登楼,要愁也愁不出来,因而这时的愁是一种无根之愁,是做作之愁,是闲愁。 新解: 少年古时指青年时期,从辛弃疾的生平看,这时的他正处于金人统治区内,看到沦陷区的人们在异族的奴役之下,作为血气方刚的爱国青年,油然而生收复失地的报国之志。因而这时的愁情也是真实存在的,那就是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对国土沦丧的耻辱感,这时的愁,更多是一种渴望收复中原,建立不世功业的志愿和动力,是昂扬而充满激情的。因而理解为闲愁或做作的愁,是不恰当的。 2.而今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相关背景知识和“欲说还休,欲说还休”来解答) 分析:而今的愁是胸怀壮志,倍受打击,以致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愁。是一种深沉而无法解脱的愁。 3.比较少年时登楼与而今登楼的目的有何不同? 分析:少年时登楼,是为了登高望远,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