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372202

古诗词诵读《念奴娇·过洞庭》课件(共2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4-06-2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9次 大小:216611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古诗词,PPT,必修,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念奴娇·过洞庭》 南宋·张孝祥 1.重主观,轻客观。强烈的主观色彩,偏爱表现主观思想,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重自我表现,轻客观模仿。 2.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作者们喜欢将自己的理解人物置身于纯朴宁静的大自然中,衬托现实社会的丑恶及自身理解的美好。 3.注重艺术效果。想象比较丰富、感情真挚、表达自由、语言朴素自然。对比、夸张、人物形象的超凡性。 浪漫主义的三个特征: 1.细节的真实性。用历史的、具体的人生图画来反映社会生活。能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2.形象的典型性。对现实的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概括,从而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某些本质特征。 3.描写的客观性。从作品的场面和情节中自然地体现出作家的思想倾向和爱憎感情,而不要作家自己或借人物之口特别地说出来。 现实主义的三个特征: 导入新课 在诗人李白的眼里,洞庭湖是“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而在诗人刘禹锡的眼里,洞庭湖是“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面对美丽的洞庭湖,历代文人墨客从不吝惜自己的笔墨。当历史的脚步前进到了1160年的南宋,洞庭湖迎来了它的另一位知音,那就是张孝祥。 张孝祥,南宋著名词人。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安徽和县人。少年聪颖,读书过目不忘,作文一挥而就。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廷试第一。著有《于湖居士文集》和《于湖词》。词风豪放爽朗,风格颇近苏轼。 公元1160年,张孝祥在知静江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的任上,遭谗蒙冤罢官,北归期间,途径洞庭湖,见平湖秋月,援(yuán)笔而作《念奴娇·过洞庭》。 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秋高气爽、玉宇澄清的景色 纵观洞庭湖总的印象: 洞庭湖青草湖相连, 已经临近中秋了,这浩瀚的湖面竟是碧空万里,水波不兴,一派秋高气爽、玉宇澄清的景色。这里的“青草”指的是与洞庭湖联成一片的青草湖,又名巴邱河。青草在南,洞庭在北,自来并称。 风色 李白《庐山谣》:“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玉鉴琼田”形容湖水的明净光洁,“三万顷”是指湖面的广阔,点出了在这美玉一般的偌大湖面上,扁舟一叶胜似仙境。 着 陈与义《和王东卿》:“何时着我扁舟尾,满袖西风信所之。” 陆游《题斋壁》:“稽山千载翠依然,着我山前一钓船。”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这三句写水天辉映一片晶莹。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这两句明点月华星辉,暗写波光水色,表现了上下通明的境地,仿佛是一片琉璃世界。“表里俱澄澈。”这一句是全词的主旨所在。这五个字,描写周围的一切,从天空到湖水,洞庭湖上上下下都是透明的,没有一丝儿污浊。既是写景,更寄寓了作者超脱物我的精神境界。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杜甫有一句诗:“心迹喜双清”(《屏迹》三首其一),心是内心,也就是里,迹是行迹,也就是表,心迹双清也就是表里澄澈。“表里俱澄澈,心迹喜双清”,恰好可以集成一联,给我们树立一个为人处世的准则,我们不妨拿来当作自己的座右铭。 洞庭湖是澄澈的,诗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物境与心境悠然相会,这妙处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悠然,闲适自得的样子,形容心与物的相会是很自然的一种状态,不是勉强得来的。点明这种极妙境界是只可意会难于言传的。这里不是指景,主要的是指心物相融的美妙体验。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他的内心独白。“岭海经年”的岭海指五岭以外的地区。这里是指作者被贬担任广南西路经略抚使,在岭南过了一年。“孤光自照”,就是不管别人是否理解,自省无愧于心,表明了作者的孤高心态。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