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马过河 一、教材分析 《小马过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科版的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文章篇幅长,涉及的事物多,哲理深刻。但课文情节美、事物美、构图美,我们可以利用课文自身的美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情境,在生动活泼的教学中扎扎实实地训练学生的语言。 这课是一篇童话故事。叙述了小马驮麦子去磨坊,路上要过一条河,老牛说水很浅,可以过,松鼠说水很深,他的伙伴刚被淹死。小马没了主意,只好跑回去问妈妈,妈妈要他亲自去试一试。小马又回到了河边,自己过了河。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说明遇事要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克服困难,找到答案。 二、教学目标: 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朗读能力,理解能力,表演能力。 使学生懂得做事不能光听别人说,要动脑筋,要亲自去试试,明白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重点:明白妈妈的话,懂得做事不能光听别人说,要动脑筋,要亲自去尝试。 教学难点:使学生明白,同是一条河,为什么老牛和松鼠说的不一样。 三、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熟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圈出生字新词。 教师准备:准备情景表演时需要的头饰,制作相关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 检查预习 老师提前布置大家预习《小马过河》,接下来老师就检查你们的预习情况。 1、读出在课文中圈划的生字、新词。 2、课件检查学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3、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二) 精读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过渡语:这篇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既然是事情的发展为顺序,就有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我们把这篇课文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3)写小马往磨坊去的途中遇到一条小河,这是起因。第二部分:(4———7)写小马不知河水深浅,他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是经过。第三部分:(8)写小马最终通过自己的尝试过了河,而且还明白的一个道理。我们按照这三个部分逐一学习。 2、学习第一部分。 (1)请学生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想小马为什么要过河?他遇到了什么困难? (2)小马愿意帮妈妈做事吗?你从哪个词语体会到的?(词释:蹦蹦跳跳) (3)还有“怎么不能?”是一个反问句,表达了很肯定的态度,说明小马很想向妈妈证明自己已经长大了。 (4)小马来到河边,他心里是怎么想的?你能从小马的心理活动中体会到什么? (5)指导朗读老马和小马的对话。指名练读。 过渡语:小马这时离家太远了,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那他都向谁求助?他们是怎么说的?我们来学习第二部分。 3、学习第二部部分。指名读课文4———7自然段 (1)小马先去问谁?是怎么说的? (2)从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3)你能像小马一样也用“,请您告诉我,,?”这样的句式来说一句话吗? (4)老牛是怎么回答小马的?该用什么语气来读? (5)小马听了老牛的话,他的反映是什么? (6)小马正要过河时谁拦住了他?(松鼠)松鼠是怎么做,怎么说的? (7)我们能体会到松鼠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8)用什么语气来读松鼠的话呢? (9)此时小马的反映是什么样的? (10)我们看小马听了老牛和松鼠的话以后的两次截然不同的反映,你能从“立刻”、“连忙”中体会到什么? (11)感到矛盾的小马只好回家问妈妈了。当妈妈问他怎么回来时,小马的表情是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