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 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科书第71~72页例3、例4及试一试、课堂活动,练习十四第2、3题。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和竖式写法,体会数学的价值,感受有余数的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观察、操作、对比等活动中,经历由生活经验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和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3.渗透分类、对比等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愉悦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通过平均分的活动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磁扣、课件、小棒、活动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互动游戏,激趣导入。 1. “心心相印”:教师按规律摆好一行磁扣,请学生任取一颗磁扣,说出它是从左往右第几颗,教师背对黑板,猜磁扣颜色,然后学生亮出磁扣进行验证。 2. 引入:老师厉害吗?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好,那就跟我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吧。 二、操作体验,引出课题。 1. 创设“分草莓”情境:丽丽采来18颗草莓,准备分装在盘子里。 如果每盘装6颗,可以装几盘 请同学们拿出18根小棒代替草莓,分一分,填一填。 请大家观察,18根小棒都分完了吗?(课件演示,板书:刚好分完) 问:该怎么写算式来表示呢? 2. 如果每盘装7颗,可以装几盘呢? 请同学们用刚才的18根小棒再来分一分。 分好了吗?这次也是刚好分完吗?谁来说一说?(课件演示) 剩下的4颗为什么不分了呢? 3. 师:看来在平均分时,除了刚好分完的情况,还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板书:有剩余) 那么,像这种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我们又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呢? 问:为什么用除法?剩余的4颗怎么表示? 4. 师:(板书示范)18颗草莓,每盘装7颗,装了2盘,还剩4颗,也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剩余的4颗不够再分1份了,就写在商的后面,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它简称为余数。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那么,余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出现余数?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三、观察比较,探究新知。 (一)探究余数的秘密。 1. 比较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说说你的发现。 问:你会写这样的除法算式了吗?如果有余数,要写在哪里? 真棒!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边操作边记录,好吗? 2. 动手操作,探究余数的秘密。 (1)出示“试一试”,引导学生运用同桌合作的形式完成表格。 试一试:每盘装7颗,拿19颗分一分,可以装几盘?还剩几颗? 拿20颗、21颗、22颗……分一分,你有什么发现? 草莓颗数 每盘颗数 分的结果 算式 19 7 装了( )盘,还剩( )颗 20 装了( )盘,还剩( )颗 21 装了( )盘,还剩( )颗 22 装了( )盘,还剩( )颗 23 装了( )盘,还剩( )颗 24 装了( )盘,还剩( )颗 25 装了( )盘,还剩( )颗 26 装了( )盘,还剩( )颗 (2)同桌合作,完成表格。 (3)展示汇报。课件展示。 (4)观察比较,找出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9÷7=2(盘)……5(颗) 20÷7=2(盘)……6(颗) 21÷7=3(盘) 22÷7=3(盘)……1(颗) 23÷7=3(盘)……2(颗) 24÷7=3(盘)……3(颗) 25÷7=3(盘)……4(颗) 26÷7=3(盘)……5(颗) 师:观察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它们的余数是从1到6,除数都是7。 生:我发现这些余数都比除数要小。 师:那为什么余数都会比除数小呢? 生:因为余数是剩下的数,不能再分一份了。如果余数比除数大的话,就可以再分一份了。 师:那余数可以和除数相等吗 生:也不能。因为如果余数和除数相等,也可以再分一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