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403591

安徽省合肥市2024届高三最后一卷语文试题(图片版无答案)

日期:2024-06-17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47次 大小:344323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安徽省,合肥市,2024届,高三,最后,一卷
  • cover
穷独叟”,无论是在与家人欢聚时还是在道路奔波中,都时时怀着穷独的恐惧。 曲从华州到秦州时期,是杜甫选择人生道路的转关时期。政治上的挫败以及为众谤所 伤的境遇给他带来的幽独感,较之早年的穷独失意是更深刻的。作于华州期间的《独立》 诗说:“空外一鸷鸟,河间双白鸥。飘飘搏击便,容易往来游。草露亦多湿,蛛丝仍未收。 天机近人事,独立万端忧。”这首诗展示了两种对立的人生选择。草露和蛛丝也是以天机 喻人事,朝廷雨露和罪名罗织并存于政治生涯中,令诗人忧思万端。思考的结果,他还是 选择了辞官:“平生独往愿,惆怅年半百。罢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 杜甫在飘泊西南的十多年里,只有草堂时期创作的诗歌最为平和,其余的日子几乎都 在贫病流离的境况中度过,所以孤独感与日俱增。除了生计无着的困境以外,杜甫最深刻 的悲哀还是来自他对“吾道何之”的疑问。达与不达,只是人的出处问题,而“吾道”是否 可行,则是精神有无归宿的问题。“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身为儒者的终极理想。 因此即使在艰难流离之中,他仍然多次抒发过“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的慷慨意气。这 是他在江湖依然信守的“吾道”,但现实中是否行得通呢?。杜甫后半生的经历证明在开元 时期短暂的清平政治消逝之后,无论是在治世还是乱世,儒术都没有立足之地。天宝时他 曾说过:“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战乱爆发后更是感慨“兵戈犹在眼,儒术岂谋身”。 他虽然自比稷契,期望大用,但在实际的官场事务中又无可为用。 因此杜甫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也是文儒的悲剧。天下虽大,却不但令他无处容身, 甚至感到生为附赘悬疣。虽然“腐儒”二字概括了杜甫一生的悲辛,他却仍然以腐儒的道 而自傲:“甲卒身虽贵,书生固道殊。”尽管腐儒至老无成,但是安定天下的根本还是要依靠 儒家理想的稷契大才。王室中兴不能抛孔门之道,这是他的精神支柱。正是这道,给了他 终生不懈地批判时弊的勇气和关切国运民生的热情。正是对“吾道”的坚信,使他能将一 介腐儒置于广大的乾坤中自我观照。正如他自己所说:“乾坤虽宽大,所适装囊中。”这就 是“乾坤一腐儒”这一理念的深厚内涵。正因如此,后人才会从这一对比中看到诗人的经 天纬地之志,以及包容乾坤、与元气同在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葛晓音《杜甫的孤独感及其艺术提炼》)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孤独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大诗人中普遍存在,但因诗人们处于“不同时代、不同境 遇”,他们的孤独感又有不同的内涵。 B.杜甫善于在“个人形象”和“广漠时空”的对比中突显自己的渺小和无力,其思考的深 度、高度都超出前人,也比前人孤独感更深。 C.政治的挫败及境遇给杜甫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他既希望能在朝廷有所作为,又恐惧小 人罗织罪名,其诗《独立》可以很好地体现这一点。 D.杜甫即便在颠沛流离之中也在追问“吾道何之”,坚守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的理想,抒发自己为国为民的慷慨意气。 。完中林一得卧率公的当日·9套,上烈 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这雅 个A.屈原、阮籍、陶渊明、李白产生孤独感的原因不同,导致他们营造的艺术境界不同。 B.对于受人敬仰的“诗圣”杜甫,人们一直关注的是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精神。 C.从杜甫《春夜喜雨》的内容和情感可以判断这首诗应该写于他处境顺利、生活安定时。 D.杜甫自评“乾坤二腐儒”,但读者根据他豪放的诗句能读出其伟岸的形象和宏大的 志向。处童魔大的向成通现是以处感衣干量 做林代混数制。T数歌全家清黄烧的,旅不农 语文试题第2页(共8页)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