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406060

9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课件第1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萧红墓畔口占》课件(共21张PPT)

日期:2025-05-2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3次 大小:332972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课件,9年级,短诗五首——萧红墓畔口占,PPT,21张,3课
  • cover
(课件网) 萧红墓畔口占 情景导入 雨巷 撑着油纸伞, 独自 彷徨在悠长、 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 1.了解戴望舒诗创作的基本情况。 2.简要了解萧红的身世及其与戴望舒的友谊。 3.把握本诗的情感内涵。 学习目标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出版第一本诗集中《雨巷》传诵一时,因此而有“雨巷诗人”之誉。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自主学习 作者简介 自主学习 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身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现代女性作家。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 萧红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她因病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这对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刺激,可是当时要埋葬萧红谈何容易,戴望舒“他们多方设法,托日本《朝日新闻》的一位记者,弄到一张证明,几个朋友,搞到一辆板车,自己拉着,走了六、七个小时,将萧红的遗体拉到了浅水湾理葬并且只插了一块写有‘萧红之墓’的木签。”萧红生前是那样坎坷不幸戴望舒与萧红的深厚友情。 背景介绍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 1940年1月,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却是一见如故。 1940年秋,萧红晚期的主要作品,《呼兰河传》也经戴望舒之手在《星岛日报》连载。 1942年1月20日, 萧红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25日,葬于浅水湾丽都酒店海边。 当年11月,戴望舒与好友叶灵凤一起第一-次拜谒萧红墓,摄有照片,“口占”初稿当即在此时吟就,而身后又偏偏是那样寂寞、凄楚。 死者是如此,活者也是如此。戴望舒曾因宣传抗日而被日本宪兵投人监狱,受尽了折磨。出狱以后,原先在香港宣传抗日的大批作家和文化人经过党组织的帮助,早已纷纷离港潜返内地,戴望舒孤身一人,只好苦苦地、寂寞地等待、等待……过了很多年,诗人才得以前来凭吊萧红。 戴望舒与萧红的友谊 此诗题作“口占”,似乎是诗人在墓地即目所见,出口成章,没有经过长期的思索和酝酿。 自主学习 关于“口占” 诗歌赏析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强调“六小时”和“长———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耗费六小时去给死者上坟,而且完全是步行,这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却暗示出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深深的怀念。 诗人和萧红之间是一种作家之间的友情。所以,诗人坚持步行六小时,去给另一个人上坟,便显得十分可贵。因为这种行为不出于义务,而是出于心灵深处的冲动与高贵。 诗歌赏析 “寂寞”是诗人自己奔赴墓地时的心境和强烈感受。也隐指女作家一生特别是晚期的境况:“半生遭白眼冷遇”,“我的心情永远是如此抑郁”,“如今我只感到寂寞!”(萧红自述) 萧红只活了31年,生命便过早凋零: 失爱的童年; 坎坷的情感经历; 艰难的生活; 寂寞孤独的晚期。 诗人与萧红的“寂寞”融而为一,构成了诗篇的基点和最主要的感调。 诗歌赏析 “放一束红山茶”在墓中人“头边” 写出生者与逝者之间祭奠与被祭奠的关系,描绘了一幅惯常经见却又是不寻常的仪式,流露出作家间纯真的怀念和哀思。 一束红山茶花如一柄燃烧的火炬,隐喻和赞扬亡者生命之灿烂,亦映照出悼者心情的庄严与热烈,也表达了对残暴者的默默抗争。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诗歌赏析 “我等待着”,暗指对抗战胜利的期盼,亦可以看作对命运多舛人生的省察;“长夜漫漫”,喻指风雨如晦的敌寇统治,那是女作家贫病交加郁郁而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