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462548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卜算子》课件(共29张PPT)

日期:2025-02-0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64次 大小:93468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统编,PPT,29张,课件,卜算子,诵读
  • cover
(课件网)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课外古诗词诵读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词。(重点) 2、理解词意,体味作者表达的情感。(难点) 学习目标 有这样一位文人,其词开豪放一派,以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他就是苏轼,世称苏东坡。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在黄州的心路历程的名篇《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导入新课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谪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了解作者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十二月或元丰六年(1083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县东南,又作定惠院,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苏轼因所谓的“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自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至黄州,至元丰七年(1084年)六月移汝州,在黄州贬所居住四年多。 写作背景 乌台诗案 北宋著名的文字狱。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被构陷成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三十天。而且牵连甚广,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达二十二人。苏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 元丰三年,苏轼被贬黄州,亦因罪废之余,灰心杜口,谢绝交往。由于牵连甚广,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彼此音讯尽绝,苏轼不能不深怀幽居离索的内心隐衷。元丰五年,他写下《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此词以“幽人”自称,就反映了他在这种特定环境下的处境与心情。初至黄州,一家二十多口人生活有问题,内心深处幽独与寂寞借物(孤鸿)来表达。 写作背景 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也就是一个御史将苏轼的《湖州谢上表》的几句牢骚话找了出来,认为苏轼“愚弄朝廷,妄自尊大”,然后又从他的诗词里找到了很多类似的语句,加以曲解,让当时的神宗皇上很是恼火,严加彻查,涉及到了黄庭坚、王诜、司马光等三十九人,之后就将这些人贬斥,苏轼到了黄州。 写作背景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宋代〕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朗读课文 重点字读音 缥缈piāomiǎo 省xǐng 栖qī 朗读课文 解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 寓居作 词牌名,相传是借用唐代诗人骆宾王的外号。骆宾王写诗好用数字取名,人称“卜算子”(毛先舒《填词名解》)。万树撰《词律》以为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最早是一位叫张先的诗人为这种曲子填词,取名为卜算子。 题目 交代地点 寄居他乡的官员 理解课文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即指深夜。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即指深夜。 幽居之人。 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枝叶稀疏的桐树。 译文: 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上,深夜人们安静了。时常能见幽居之人独自往来徘徊,还有那隐隐约约的孤雁的身影。 指孤单的鸿雁,鸿雁是候鸟,春秋迁徙。在古诗词里,文人常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