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民身份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作为社会人,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同国家、社会、他人打交道。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公民身份和国家密切相关,只有具有我国国籍的人才是我国的公民。我国宪法赋予我国公民享有政治、经济、文化、人身等方面的基本权利,但我们获得这些基本权利的前提是我们首先是一个“公民”。 本课的话题是“公民身份从何而来”,本话题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份可能因不同的场合而变化,但作为“中国公民”的身份则不会改变。教材帮助学生掌握法律所规定的“公民”身份的含义,引入国籍的知识,让学生懂得判断公民身份的方法,并通过介绍世界历史知识引导学生珍惜自己的公民身份。本话题可以分为四部分内容。 其一,公民身份的表现。本部分内容由教材第44页组成。正文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场合的身份区别,在活动园中引入“中国人”“外国人”的概念。学生对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国民的现象有认知,但不了解其真正内涵,本部分内容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公民身份的意义,为其后的学习打基础。 其二,公民身份的判定。本部分内容由教材第45页的知识窗组成。首先,让学生了解公民身份与国家密切相关,可以取得或丧失,强调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一方面回应上一页的问题,另一方面指引判断公民身份的方法。其次,几个案例帮助学生学习辨别一个人是否具有中国公民身份,即是否具有中国国籍的方法。 其三,公民概念的起源。本部分内容由教材第46页的活动园组成,介绍古希腊、古罗马的公民概念,指出公民的定义并非一成不变,在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公民的身份和权益无法惠及一国的所有居民。教材一方面强化学生对于“国籍、公民是一个人属于某个国家的一种法律上的身份”的认知,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发展的意义,理解中国宪法对于公民权利的保障。 其四,我是中国公民。学生了解外国公民加入中国国籍的事例,懂得加入中国国籍并非容易,通过鲜活事例感受到作为中国公民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更加珍惜中国公民身份。 本课编写依据是《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依据本课内容,课程目标重在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主要体现在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一)核心素养内涵3.法治观念(3)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理解每个公民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同时也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三)学段目标中指出5-6年级法治观念要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树立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观念。 依据新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重在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五年级是第三学段,该学段学生具备一定的道德是非判断能力,但法治意识淡薄,在法治教育学习主题中要求学生认识公民的内涵,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学习行使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的方式和途径。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课的学习内容,针对五年级学生的特点、生活实际和成长需求,本课教材编写时根据学生的现实生活和行为表现,对课程标准的内容有一定的拓展。 二、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在实践中,很多学生不知道公民的身份从何而来,在教学中往往存在着对“公民”的错误理解,比如有学生会缩小公民的范围,认为只有取得居民身份证才是一国的公民,也有学生片面地扩大公民的范围,认为只要属于人类,都是公民。同时学生大多不懂公民和国籍的双线连接关系,不知道不同国籍的人在公民权利和义务方面存在的差异。 三、目标确定 1.通过宪法学习,理解法律规定的公民的内涵,厘清公民和国籍的关系。 2.通过实例探究,知道中国国籍取得的方式。 3.通过学习交流,知道“公民”一词的来源,懂得珍惜自己的公民身份。 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