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474509

10 我们的衣食之源 第二课时 美好生活的保证 教学设计

日期:2025-11-28 科目:政治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87次 大小:2244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我们,衣食,之源,第二,课时,好生
  • cover
教育部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课 (第2分题)(总第 10 课) 《美好生活的保证》课题教学设计 1.课题分析 本课题系教育部统编教材义务教育教科书(五 四学制)人民教育-出卷网-《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题《美好生活哪里来》之第一分题《我们的衣食之源》之第2教学课题。位于教材第30页至第33页。本单元主题为“工农业生产与劳动者”。它包括“我们的衣食之源”“这些东西哪里来”“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三个分题。 第一分题“我们的衣食之源”包括“白白的大米哪里来”和“美好生活的保证”两个教学课题。 第一个话题“白白的大米哪里来”,目的是让学生从水稻的种植和生长过程中了解农民的辛勤付出。同时引导学生尊重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第二个话题“美好生活的保证”,介绍了农业生产的主要种类,通过对四种不同种类农业生产的了解,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农业生产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懂得农业时我们的衣食之源。 两个话题之间有递进的逻辑关系,从点到面、由浅入深,引导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和认识农业生产。 了解农业生产的主要种类――认识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共庆农业大丰收――畅想农业的发展前景。在上课时,教师可以结合上一课时学习的农作物种植和生产的内容,首先引出种植业,再引出畜牧业、林业、渔业。接着教师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将课前记录的商品进行分类,并交流分类的理由,引导学生从吃、穿、住、行用等方面思考,如果没有农业,我们的生活会怎么样?然后教师可以介绍我国悠久的农耕文化、二十四节气等,展示我国各地举办的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场景,体现我国重视农业、尊重农民、感恩劳动的传统。最后,教师可以介绍国内外先进的农业生产情况,以及党的十九大报告有关“三农”的内容,引导学生从农业现代化、绿色农业等角度畅想农业的美好前景。 2.学情分析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更是人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四年级的孩子处在向青少年过度的儿童戏的后期阶段,大脑发育正好处在内部结构和功能迅速发展和完善的关键期,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情感能力快速发展,是培养学生能力和情感能力的重要时期,四年级还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改变不良习惯的最后关键时机。 当前物质生活的相对富足,让孩子不知道劳动的艰辛,不知道生活的艰难,怕吃苦,不喜欢参加劳动生活中攀比,浪费现象屡见不鲜,绝大多数的四年级学生,包括很多农村学生,都远离农事劳作,对农业生产缺乏了解。尤其在城市,小学生五谷不分、蔬菜不认识,不了解农业生产的种类及其领域的现象普遍存在。不少学生对农业在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缺乏充分的认识。作为教师的我深感责任重大。 通过课前对任教班级全体学生的观察和了解,发现这个班级多数学生对农业生产很感兴趣,个别孩子还了解农耕文化的历史。同时,也存在一部分同学,对于农业生产方面不了解,搜集整理相关资料时可能会遇到困难。这就需要在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前给予孩子们方法上的指导,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获取与整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开展调查活动,让他们走进田间去劳动,去调查国家对农民的优惠政策,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等,为学习本节课做好情感铺垫。力求通过《我们的衣食之源》这课的学习,让孩子们认识到农业的重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激发他们热爱农民,农业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鼓励孩子对感兴趣的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全班分享交流展示很好地结合起来。 3.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进行初步的社会调查,观察社会事物,获取社会信息。感悟农业的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