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487203

第二章 第二节自我意识偏差(课件)2023-2024学年中职高二《心理健康教育(第四版)》(劳动版)同步教学

日期:2025-04-01 科目: 类型:课件 查看:55次 大小:1712998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第二章,高二,同步,劳动,心理健康教育(第四版),学年
    (课件网) 心理健康教育(第四版) 第二章 了解真实自我 “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天空海阔,要做最坚强的泡沫。我喜欢我,让蔷薇开出一种结果。孤独的沙漠里,一样盛放的赤裸裸。”这首名为《我》的歌曲,唱出了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也唱出了每个人对想要扮演的角色以及人生的不同态度。 我们会经常这样思考:我是谁?我的性格是什么?我的兴趣是什么?我的优势是什么?我有什么样的发展空间和机会?我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这类问题让我们不断地认识、审视并且塑造自己。 关于认识自己这件事,越早开始越好。这样我们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也可以更好地成就自己。 一、自负 自负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有很强的优越感,对自身的优点与长处无限夸大,炫耀自己,而对他人容易指责与不满,盛气凌人,人际关系模式表现为“我好,你不好”“我行,你不行”。这样的人往往与别人相处不好,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或他人,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与好感,容易造成做人做事的失败。 一、自负 一、自负 当然,史玉柱并没有因此倒下,经过10年的顽强打拼后,他再度崛起。他深知当年巨人大厦的“倒下”,和他春风得意中的自负心理有着相关性。此后,史玉柱行事极为低调、审慎,他的公司再也没建办公大楼,只是在心里不断建造事业的“巨人大厦”。造成自负的原因主要有: (1)不能客观地评估自己,高估自己的能力而低估他人的能力。 (2)想问题、做事情往往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以自我为中心,不能认同他人的意见或建议,没有全面分析与思考的习惯。 (3)寻找逃避责任的借口。在学习成绩下降或人际关系紧张时,总是为自己找一个没有错的理由,错在别人而不是自己。 二、自卑 对自己的过低评价就是自卑。自卑的人表现为不喜欢自己,总是关注自己的缺点,总是在否定自己。自卑的人怀疑自己的能力,拒绝接纳自我,最后干脆放弃自我,遇事逃避或者从众。其心理体验常伴随较多的自信缺失、情绪消沉、意志薄弱、孤僻抑郁。 二、自卑 二、自卑 张萌自卑心理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自卑心理带给我们的各种困扰从张萌的经历中可见一斑。如何应对自卑,张萌以自己后来的心路历程做出了最好的答案。1995年,张萌因为其扎实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体貌特征,成为一名电视主持人。在一档关于肥胖的专题节目中,作为嘉宾的张萌慷慨陈词:“胖怎么啦,胖自己的,又不碍别人的事。”而且她坚定地表示:“永不减肥。”肥胖反而成为张萌作为知名主持人的独特标志,她不但非常豁达地面对当年肥胖带给自己的阴影,而且诠释了魅力多取决于心智,而绝不是外表。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自卑心理的形成原因大都是多因素的、综合性的。一般来说,内向的性格、失败的经历、悲观的情绪等都会使人产生自卑心理,外表的“缺陷”只是其中的一种。青少年时期对于自身的身材相貌相对比较敏感,容易“夸大”自身的缺点与不足,造成自信不足而形成自卑心理。 三、逆反 逆反心理通俗地讲,是一种“让我往东,我偏要往西”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在青少年时期容易产生,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心理偏差。比如,老师要求我们不要将食品带入教室或实训场,我们偏不,就是逆反心理的表现。在家里,爸爸妈妈关照我们天冷多穿衣,关照我们不要去池塘游泳,关照我们少玩游戏多读书……。这些建议和要求会在某种程度上被我们认为是对自身的限制,所以常常采取不同形式的反抗:口是心非,我行我素,直接顶撞,甚至离家出走。这些都是逆处理的表现。 三、逆反 三、逆反 作为成年人,作为知名作家,马克·吐温也会因“超限效应”产生逆反心理,乃至产生了违背常理和道德的行为。当面对父母或老师的唠叨、指责,特别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喋喋不休时,我们就更容易表现出不耐烦的、反抗的心理。我们故意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