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教学设计 设计主旨 宏大历史事件背后是由一个个“人”组成,本课以一战中被摧毁的青年一代为切入点,通过整整一代“人”在战争中精神与肉体上的毁灭,来展现战争的残酷性,引导学生思考:在当今的世界中,应该如何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树立反战思想,贯彻“立德树人”理念。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课主要采取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不断扩展能力的过程。本课以一战中被摧毁的青年一代为线索,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根据教学内容的情境以及所选取的史料来建立初高中知识之间的联系,理解一战是如何摧毁一代人,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深化对一战以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认识,构建与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1.宏观: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是第一次具有世界规模的战争,是历史的转折点。在一战之后,国际秩序调整,对未来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中观:从本单元开始,人类进入20世纪的历史,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本课所叙述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教材前后内容都有密切联系:首先,前面所学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形成的垄断组织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其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际力量对比也发生了变化: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受到战争创伤,欧洲衰落,美日崛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殖民地与半殖民地人民民族意识觉醒;一战后确立的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不稳定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原因,所以本课也与本单元后面三课密切相关。3.微观:本课的三个子目分别是“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后的国际秩序”从原因、进程、影响三个角度展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全貌。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针对高一学生。学生通过初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的学习,对一战爆发的导火线、一战的进程与主要战役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对于帝国主义与战争的关系以及中国与一战的关系和国际联盟的相关内容缺乏了解,没有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所以本课围绕“一代人的毁灭”,紧扣帝国主义与一战、国际体系与世界和平等问题,深化学生对一战的认识,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地图、表格与文字史料,从表象到实质层层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认识当时世界存在的种种矛盾,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体会经济变动对政治军事的影响(唯物史观)2.通过填写表格,自主梳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体会战争的残酷性,树立和平意识。(时空观念)3.通过图片与文字认识华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牺牲,体会中国对战争胜利做出的贡献,形成对本民族的自豪感与认同感。(家国情怀)4.利用相关史料,全面分析与客观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理解为什么该体系没有带来真正的和平,形成有效解读材料与 分析的能力(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华工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贡献,战后国际秩序的进步性与局限性教学难点 帝国主义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关系,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动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情境创设法、材料研读法 板书设计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一代人的毁灭(一)帝国战争、理想坍塌(一战爆发的原因)(二)四年鏖战、生命崩逝(一战的进程)(三)战后秩序、和平幻灭(战后国际秩序的影响)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