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495721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课件(共25张PPT)

日期:2025-02-0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2次 大小:983762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023-2024,诵读,PPT,25张,课件,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 cover
(课件网)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 轼 词是起源于唐代,成熟并盛行于宋代的一种配乐演唱的诗体。又名“曲子词”“诗余”“长短句”。宋代产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词人,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并出现了各种风格、流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和李清照。 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这种曲调就称词牌。每个词牌都有固定的格式与声律。它决定词的曲调和填词时的字数句数,即“调有定格,字有定数,韵有定声”。常见的词牌有:如梦令、满江红、沁园春、虞美人、浣溪沙等。 文体知识 走近词人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人。诗、文、词皆独步一时。其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号称“宋四家”。著有《东坡易传》、《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piāo miǎo qī xǐng 诵读诗词 读准节奏、读出韵脚、读出感情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枝叶稀疏的梧桐树 滴漏声音断了。可见夜已深,人已静。 译文:残缺的月亮高高地挂在稀疏的桐树上,夜深人静之时,滴漏声断了。有谁见到幽居之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鸿之影。 幽居之人 隐隐绰绰 读懂词意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知晓 栖息 译文:孤鸿受到惊吓,突然飞起,又频频回头,心里有怨恨却无人知晓。挑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最终栖息在寂寞荒冷的沙洲上。 挑选 1、全文分为上下两阕,共有哪些意象? 这些意象分别有哪些特点?诗人分别用哪些词语来描绘它们? 缺月、疏桐、漏断、幽人、孤鸿、寒枝、沙洲 月———缺 桐———疏 漏———断 人———幽, 鸿———孤 枝———寒 沙洲———冷 赏析意象 2、上片着重写的意象是什么? 幽人,原指幽囚之人,引申为含冤之人或幽居之人。词人经常这样称呼谪宦生涯中的自己———幽人夜渡吴王岘[xiàn ]”、“幽人拊枕坐叹息”。 被贬黄州之后,“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彼此音问,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深怀幽居离索的内心隐衷。词人只能在清冷的世界里孤独徘徊,无人相知,无人相伴,突显了词人内心的孤独。 幽人 孤鸿 孤鸿指孤单的鸿雁。惊飞又回头寻觅的姿态和有“恨”却无人知晓的心理,突出了它没有知音,孤苦难耐的心境。 3、下片着重写的意象是什么? 挑遍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上,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表现了它的孤独与高洁。 1、上片开头两句营造怎样的氛围?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境? “缺月”、“疏桐”、“漏断”等意象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寂寞清冷的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表达了作者孤独凄清的心情。 赏词悟情 ①处境 ②心理 ③志趣 孤高、洁身自好、坚持操守、不肯同流合污:飘零失所,惊魂未定,却仍择地而栖,不肯同流合污,坚持操守;寂寞、孤独、孤芳自赏、洁身自好等 “惊”“恨”,心怀幽恨,惊恐不已:乌台诗案,九死一生,牵连众多,如惊弓之鸟;此处孤鸿纯是作者写照,合二为一。 飘零失所,孤独凄冷:词人寓居定慧禅院;孤鸿“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鸿无良木可栖,只好栖与寂寞冷清的沙洲。 2、“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