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49871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课件语文版

日期:2024-05-1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6次 大小:26233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课件语,文版
  • cover
课件31张PPT。诗词五首【情境导入】 中国是诗之国。中国文学史主要是诗歌的发展史。三千年来,中国文学的长河流淌的都是诗歌。周朝诗经,春秋战国楚辞,秦朝和汉魏都是乐府,唐朝是诗,宋朝是词,元朝是曲,明朝是杂剧,杂剧的唱词也是诗,到了清代,除了小说,就是对联,对联是从格律诗中演变过来的,格律诗就有讲究对仗和押韵的颈联和颔联。所以从周朝到清朝的三千年中,每个朝代的文学代表作都是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诗词的魅力。《杂诗》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 , 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其诗、画成就都很高,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 ”,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 ”。著有《 》,存诗400首。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摩诘盛唐王孟诗佛王右丞集《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作品注释 杂诗:写随时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 来日:来的那一天。 绮窗:雕刻花纹的窗子。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寒梅:冬天开的梅花。 著花未:开花没有?着( )花,开花。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zhuó////【《杂诗》译文】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世态; 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品味感悟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这一句看起来是问家乡的情况,但诗人只是笼统的以“故乡事”来设问,可是问什么好呢?诗人心里满腹的问题竟然不知从何问起。于是我们可以想象诗人的踌躇,对方的诧异。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一问倒令对方感到困惑,不问人事而问物事,这时梅花开没开花?想必读者对此也感到突兀。这样一问,好在哪里? 正是这样一问,才是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其实诗人的真正目的,哪里是梅花啊。诗人想说的话,想问的问题不知从何说起,对家乡的思念竟在这一个不经意的问题之中。这是诗人留给人们的空白,让读者去想象。【主旨】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情趣与倾向。《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朗读《夜雨寄北》,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 ,号 ,又号 。怀州河内(现在河南沁阳)人。 代诗人。义山玉溪生樊南生唐////【解题】 这首诗是寄给妻子(一说友人)的。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一说友人)在长安,所以说“寄北”。在下雨的夜晚,诗人独自一人在外乘凉不由地想念家中的妻子(或友人)和与妻子(或友人)共同修剪烛芯的情形。 这首诗是诗人寄给妻子的复信。虽然归期难以约定,但诗人想像中的他日相逢,烛光下共话巴山夜雨的情景,定会给“问归期”的妻子以慰藉。【译文】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你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巴蜀地区秋夜里下着大雨,池塘里涨满了水。 何时你我能重新相聚,共剪西窗烛花,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品味感悟】 1、诗中的两个“巴山夜雨”是否重复啰嗦?为什么?答:不重复。一是写眼前之景,以景写情,表现了思念的惆怅之情;一是想象之景,以情写景,表现了团聚的欢乐之情。2、借景抒情是诗歌中一种常用的抒情方式,这首诗借“巴山夜雨”之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抒发了作者漂泊异乡,盼望归期的感伤之情。 3、“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两句诗是由当前 所激发出来的对未来 的憧憬离别愁苦相聚的快乐4、“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答:“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5、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