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511261

21.望岳 教学设计 (表格式)

日期:2025-01-2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2次 大小:3040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望岳,教学设计,格式
  • cover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望 岳》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会用探究诗歌背景的方法,理解并赏析古诗。 3.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8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古诗的韵律美,领略泰山的雄奇秀美。 2.通过了解杜甫背后的故事,理解《望岳》具体内容,进而体会诗人的豪迈之情。 教学难点: 1、理解诗歌中的哲理句“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2、理解“托物言志”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朗读,整体理解。 1、知识撷萃 写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到各地漫游。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2、第一次朗读训练: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节奏。 进行朗读。(语速适中) 学生朗读(此处可以插入学生朗读音频,教师作评价) 二、朗读,理解词句。 1、知识撷萃: 对偶: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辞方式。 2、 围绕“望”字,抓住“未了、钟、割、决眦、凌”等字词赏析诗歌, ①诗人是在哪里望泰山?第一句,从空间上看,泰山横跨齐鲁,从时间上说, 泰山郁郁葱葱,万古长青。———远望泰山,察山之无尽苍翠。 指导朗读。 ②诗人眼中所望之景如何?第二句,造化是大自然,“钟”是聚集的意思,前半句是大自然把神奇秀美的风光聚集在泰山上,这里是拟人的修辞,将大自然写的有情。“阴阳割昏晓”,山南为阳,山北为阴,泰山南面阳光普照,背面昏暗无光,这是因为泰山太过于高大,“割”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让静止的山峰充满力量。到这里都是静态描写。———近望泰山,写山之毓秀巍峨。 分析修辞,并指导朗读。 ③诗人望到了哪些细节?第三句,层叠的云四周升腾,诗人内心震荡。这里开始描写动态的景。“决眦”将诗人极目远望时全神贯注的神态描写得活灵活现。“入”是看到,不用“看”字,更表现了一种自在惬意、不期而遇的奇妙。这句就是讲杜甫为了看清泰山上更细致的景物,尽力睁大眼睛,而看到了飞鸟归林的场景,鸟的翱翔,勾勒出泰山“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凝望泰山,感山之宏大壮阔。 分析对偶更工整,并指导朗读。 ④第四句诗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表现了正值青春年华的杜甫登临顶峰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这最后一句诗是青年杜甫想象自己登临顶峰后,俯瞰脚下的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精神的形象体现,也诠释了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的哲理。此时,他虽未登顶泰山,但在他心中已然登上顶峰,———俯望泰山,抒人生豪情壮志。 朗读时注意语调激昂,读出诗人的雄心壮志。 小结:这首诗的诗句中虽然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描写了泰山的雄伟气势和秀丽景色,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体现出诗人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 三、朗读,比较提升。 1、知识撷萃: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2、以曹操的《观沧海》为例,与杜甫的《望岳》进行比较点评,梳理两位作者诗歌的相同之处。 3、带入“托物言志”手法的分析。曹操借助山岛、树木、秋风等景物,勾勒了一个吞吐日月星辰,包容万物的沧海,来寄托自己胸怀天下的理想。杜甫通过极力渲染泰山的宏大,来表达内心的激荡,进而抒发了渴望登上绝顶,俯视群山而小天下的壮志。 四、朗读,知人论世。 1、知识撷萃 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壮游》(节选) 2、由于出身名门望族,又生逢盛世,24年来,杜甫过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