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511273

21.古代诗歌五首 望岳 教案(表格式)

日期:2025-01-2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5次 大小:4423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案,格式
  • cover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课题 望岳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受古诗的韵律美,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重点) 2.感悟诗人高瞻远瞩的气魄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内容,揣摩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蕴含的哲理。 2. 感悟诗的意境,学会把握诗歌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赏析重点诗句的含义,品味重点词语。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祖国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更是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曰:“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整体感知,与诗相遇 1、解题:“望“是远远地看,“岳”是指高大的山,指泰山。 2.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少陵、杜草堂。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诗1400首,这些诗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及衰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史”,他本人也被称为“诗圣”。诗的特点“沉郁顿挫”。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及“三吏”“三别”。 3.写作背景:杜甫20—35岁时曾遍游中国的大江南北。进入青年时代后,诗人又开始漫游四方。他经过淮阴、扬州、渡过长江,先后游览了金陵、姑苏等地, 在这次长达四年的漫游中,杜甫不但对祖国的锦绣河山加深了认识,而且对祖国的灿烂文化加深了理解。忘情于山水之间,诗人豪迈的胸襟得到释放,锐意进取之心充盈着他的诗歌。直到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才回到洛阳赴京兆贡举。应试落第,诗人也并不在意,又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开始了齐赵之游,《望岳》这组诗就是在他24岁时写成的。这组诗共三首,分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书上这首诗即东岳泰山,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壮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4.读诗:全班齐读、教师范读、领读、自由读全诗。 三、仔细品读,与人相知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1.首联:“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 “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2.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 3.颈联:“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