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526464

2.《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3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4-06-2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9次 大小:614600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PPT,必修,语文,高中,统编,36张
  • cover
(课件网) 《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意思是不用作战而使敌人屈服是兵法的最高境界。一个人的口才、力量真的能抵得上百万之师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烛之武退秦师》,看看郑国的大夫烛之武是如何凭借其三寸不烂之舌使秦、晋退兵的。 情境设置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继承父位,担任鲁国太史,推荐孔子位国相,撰写《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和《国语》,生动记录西周和春秋时期的重要史事,详细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成为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和开山鼻祖,尊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文宗史圣、经臣史祖”)。推行儒家思想,反映人民的利益要求。孔子、司马迁尊为“君子”。 左丘明 姜姓,左氏,名明,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司马迁 关于作者 《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相传为春秋时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战国齐人公羊高所著)、《谷梁传》(战国鲁人谷梁赤所著)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并称作“春秋三传”。同属“十三经”行列。 (传--注释或解释经书的文字。) 关于《左传》 体例 说明 史书 通史 不间断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历史事件 《史记》 断代史 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 《汉书》《后汉书》 编年体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的历史事件 《资治通鉴》《左传》 国别体 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 《国语》《战国策》 纪事本末体 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 《通鉴纪事本末》 纪传体 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 《史记》 常识积累:史书体例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关于背景 关于题目 烛之武退秦师 退:使动,使......退。 师:军队 烛之武———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烛地,名叫武的人” (1)吸引读者,一人与万人,力量悬殊,充满悬念;“———如加修饰语,肯定是智退,而非力搏也; (2)介绍了核心人物是烛之武; 题目有何作用? 烛之武,郑国大夫,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yǔ、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迫晋撤离 亡郑利晋而阙秦 存郑利秦 晋忘恩负义,不可共事 三点理由 关于思路·内容 背景、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大兵压境, 小国告急。 郑文公诚心悔前过, 烛之武大义赴敌营。 勇士闯虎穴, 巧言退秦师。 秦穆公度势盟郑, 晋文侯审时班师。 问:第1段中,我们得到哪些信息?作用? ①.交战的国家(秦晋围郑) ②.战争发生的原因(无礼于晋、贰于楚也) ③.作战势力及兵力布置(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第1段:介绍背景———晋秦围郑。开篇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关于内容 问②:文章在写烛之武在使命前先辞后受,有什么作用? ①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说明他是一个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