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部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 (第2分题)(总第2课) 《尊重自己》课题教学设计 1.课题分析 本单元的编写依据是《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主题一“我的健康成长”第2条“懂得做人要自尊、自爱,有荣誉感和知耻心,愿反思自己的生活和行为”,第5条“懂得感恩和基本的礼仪常识;学会欣赏、宽容和尊重他人”。本单元的总体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会自尊自爱,能够尊重、宽容他人,并能与自我进行对话在反思自我中不断完善自己、健康成长。 第一分题“学会尊重”包括“每个人都应得到尊重”、“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三个教学课题。 第一个话题“每个人都应得到尊重”,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在生活中,会遇到不同的人,其中很多人是值得尊重的人;认识到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价值,即使默默无闻,即使没有取得什么显著成就,都拥有生而为人的尊严,每个人都应当得到尊重。 第二个话题“尊重自己”,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和价值,只有尊重自己,才会获得别人的尊重;了解、掌握尊重自己的方法,相信自己的价值,不自我贬低,培养自信心。 第三个话题“尊重他人”,目的是让学生懂得尊重他人是一项基本的道德要求,也是一个人文明素养的体现,尊重他人不仅表现在话语上,更应该落实在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 三个话题之间有着密切的逻辑关系且层层递进升华,先让学生在了解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应当得到尊重的基础上延伸到学会尊重自己以及如何尊重他人,并落实到实处,做到知行合一。进一步使学生懂得尊重他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要继承和发扬, 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2.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人际交往的范围已经从家庭、学校扩展到社会生活,其中,“尊重”是学生作为现代公民,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理应学习并发展的基本品质,学生对此并不陌生。学生们在上一个话题中已经认识到每个人都有生而为人的尊严,都应当得到尊重,尊重他人既是道德、法律的要求,也是个人修养和价值观的体现。本课话题自尊是个体对自我的评价及体验,是自我中的情感部分。自尊的发展有助于个体心理健康和良好个性的形成。随着四年级学生年龄的增长,思维水平的提升,其自尊意识较低年级阶段有了很大发展。老师的夸奖、同学的赞扬、他人的尊重,会令他们得到极大的鼓舞和满足。同时,由于他们的自我评价还不稳定,其自尊感也显得比较脆弱,有的学生会因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而自我贬低,有的学生会对他人的批评耿耿于怀,有的学生会通过哗众取宠的方式来获得关注……这时候,学生需要得到思想和行为上的指导,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自尊,知道可以通过哪些合适的方式得到尊重。童年是个人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为学生的精神世界抹上自尊自爱的底色,有益于他们一生的发展。 3.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尊重学生自己的良好情感,自尊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和良好个性的形成。 能力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学会在行动中尊重自己。 知识目标:了解尊重自己的意义和主要表现,学会尊重自己。 4.图文说明 教材4-7页共有四幅图: 第一幅:活动园,通过刘菲的事例,呈现了部分学生身上存在缺乏自信、片面地看待自己、自我贬低的现象。主持人的提回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这种不相信自己的行为是不尊重自已的表现。活动最后请学生开导刘菲,旨在引导学生思考刘菲的那些做法和想法存在的问题,以及改善的方法,借此梳理自己的感受和认识,懂得尊重自己。 第二幅:教材继续上页活动园的内容,让学生通过给刘菲留纸条的方式总结出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坚信自己的独特性等自我尊重的行为。 第三幅:通过拟人化的“自尊”的自述,让学生认识到怎样做才是尊重自己,如要维护形象、爱惜名誉、信守承诺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