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与景观的影响 大气变化的效应 第三单元 第2节 课时2 课程标准和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1. 针对某种气候类型,说明气压带、风带及其移动对气候的影响。(综合思维) 2. 运用相关示意图,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区分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景观差异。(区域认知) 学习目标 / 01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和景观的影响 不同性质的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 风由较低纬吹向较高纬,气温下降,易成云致雨 风由较高纬吹向较低纬,气温升高,不易成云致雨 高压带:气流下沉,不易成云致雨 低压带:气流上升,易于成云致雨。 地区 气候 地表景观 分布规律 类型 成因 特征 全年在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的地区 热带雨林气候 纬度低,空气湿热,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对流显著 全年高温多雨 森林高大茂密、动植物种类繁多的热带雨林景观 南北纬10°之间 全年在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下的地区 热带沙漠气候 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不利云雨形成,太阳辐射强 终年炎热干燥 热带荒漠景观 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中部和西部 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的地区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受极锋影响,雨雪天气多,但降水总量不大,太阳辐射较弱 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温暖而短促 亚寒带针叶林景观 南北纬50°~70°之间 极地高气压带控制的地区 冰原或苔原气候 太阳辐射最弱,高压控制,干冷气流下沉 酷寒干燥 寒带冰原或者苔原景观 分布在极地及附近 单一气压带对气候和景观的影响 2 东北信风带 盛行西风带 极地东风带 极地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0° 20° 40° 60° 80° 10° 30° 50° 70° 90° 4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特征:全年高温多雨 地表景观:森林高大茂密、动植物种类繁多的热带雨林 成因:纬度低,空气湿热,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对流显著 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 巴西亚马孙平原 刚果盆地 马来群岛 分布规律:南北纬10°之间 热带沙漠气候 东北信风带 盛行西风带 极地东风带 极地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0° 20° 40° 60° 80° 10° 30° 50° 70° 90° 热带沙漠气候 气候特征:全年高温少雨 热带沙漠气候 特征:终年炎热干燥 地表景观:热带荒漠景观 成因: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不利云雨形成,太阳辐射强 热带沙漠气候的分布 分布规律: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中部和西部 南美洲 西海岸 撒哈拉沙漠 澳大利亚 纳米布 沙漠 阿拉伯半岛 4 东北信风带 盛行西风带 极地东风带 极地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0° 20° 40° 60° 80° 10° 30° 50° 70° 90°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特征: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温暖而短促 地表景观:亚寒带针叶林景观 成因:受极锋影响,雨雪天气多,但降水总量不大,太阳辐射较弱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的分布 分布规律:南北纬50°~70°之间 东北信风带 盛行西风带 极地东风带 极地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0° 20° 40° 60° 80° 10° 30° 50° 70° 90° 冰原或苔原气候 冰原或苔原气候 冰原或苔原气候 特征:酷寒干燥 地表景观:寒带冰原或者苔原景观 成因:太阳辐射最弱,高压控制,干冷气流下沉 冰原或苔原气候的分布 分布规律:分布在极地及附近 单一风带对气候和景观的影响 3 地区 气候 景观 分布地区 类型 成因 特征 信风控制地区 热带沙漠气候 气流由副热带地区向赤道方向流动,气温升高,水汽不易凝结 终年炎热 干燥 多荒漠景观 南北纬20°~30°大陆内部、大陆西岸 热带雨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