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学习目标: 1.掌握人物通讯的基本特点 2.掌握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借助细节表现人物的写作技巧 3.学习袁隆平的精神 沈英甲,1948年生,重庆人。历任《世界知识》《世界博览》杂志编辑、记者,《科技日报》副刊部主任、机动记者部主任,高级记者。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纪实文学 《走进神农架》《采访死亡手记》,长篇小说《前尘》《贼风》等。作品多次获中国新闻奖、全国征文奖和优秀读物奖等。 作者简介 袁隆平,1930年生,江西德安人。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世界杂交水稻之父”。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度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6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8年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 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本文是袁隆平获评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之后,作者采写的人物通讯,发表在2001年2月22日《科技日报》。 了解袁隆平 袁隆平获得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他的颁奖辞是: 写 作 背 景 袁隆平:毕生梦想消除饥饿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 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3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有1/5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在解决粮食紧缺问题的过程中,科技进步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增产20%的超级水稻必将造福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 2001年2月22日,《科技日报》发表了这篇人物通讯。2001年2月22日,《科技日报》发表了这篇人物通讯。 写 作 背 景 了解文体 人物通讯 【含义】人物通讯是以人物为报道对象,反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思想、言行、事迹,在一个主题贯穿下容纳着相当丰富的材料,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教育读者的一种通讯。 【特点】新闻性、文学性、评论性 【结构类型】 ①传记式:其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②特写式: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虽然比一般的特写涉及范围大得多,但属于集中于一事、一个侧面的写法。真正写一时一事的人物通讯,现在也很常见。 ③群像式:特点是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 整 体 把 握 1. 从新闻的角度看,本文的体裁是什么?并谈谈你对这种体裁的认识。 2. 结合4个小标题,说说课文写了哪几件事,分别体现了作为科学家的袁隆平哪些方面的品质。 提 示 提 示 1.体裁 这是一篇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是以写人物的思想和事迹为主的通讯。写好人物通讯的关键是抓住人物的特点,揭示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人物的情怀和思想境界。要求写作中既见事,又见人,通过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结构 典型事例 人物品质 一 1.领奖前夕,仍扎根田间搞科研 2.发现“天然杂交稻”杂种第一代后的探索与思考 工作态度和方法:献身事业,勇于实践 二 1.坚信搞杂交水稻研究有前途,并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2.在实践基础上,发表文章阐述其杂交水稻培育的理论设想和实现途径 学术品格:不迷信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