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课外古诗词诵读 常建(708年—?),籍贯邢州,后游历长安(现在陕西西安),唐代诗人,盛唐诗派中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之称。 开元十五年(727年)常建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天宝中,曾任盱眙尉。 常建的现存文学作品不多,其中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较为著名。 解读 解读 题破山寺后禅院 写 交代写作内容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听读 一、注释 初日:早上的太阳。 禅房:僧人住的房舍。 人心:指人的世俗之心。 万籁:指各种声响。 钟磬:寺院诵经,敲钟开始,敲磬结束。 二、译文 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大的林木。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山中景色使鸟怡然自得,潭中影像使人心中俗念消失。各种声音都已经沉寂,只听到那悠长的钟磬的声音。 译读 背读 自读课文,想一想 这首诗写的作者是谁?(作者) 什么时候去的呢? 作者是做什么的? 在破山寺有没有见到一些景物呢? 常建 清晨 去游览破山寺 古寺、初日、高林、禅房、花木、山光、鸟、潭影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悟读 这首诗抒写清晨游破山寺后禅院的观感,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之情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 1.“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说说你对这个字的理解。 2.“万籁此都寂”和“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赏读 写出了禅院中花木繁盛的样子,表现了禅院环境的幽深安静。 不矛盾。万物之音响全部消寂,而仅有禅院的钟磬之音,袅袅不绝,似乎永恒地吟唱,它使这寂静的禅院更显空寂,使这肃穆的世界更为庄严,使一刹那成为永恒。 1.诗的最后两句隐含的一个成语是 。 2.《题破山寺后禅院》中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永的诗句是: , ,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及人生的启示。 3.写悠长的钟磬音,在万籁俱寂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心灵愈发沉静的句子: , 。 4.中华民族常常讲究曲折美,层次美,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中能表现这种美学思想的两句诗是: , 让我们在清幽的环境中享受内心的宁静。 5.常建的 《题破山寺后禅院》有两句诗各含一个成语,这两句诗是: , 。 课堂检测 万籁俱寂 山光悦鸟性 万籁此都寂 但余钟磬音 潭影空人心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曲径通幽处,万籁此都寂 方法小结 学习古诗的方法 解读。(了解诗歌的题目、作者及背景———查阅相关资料) 听读。(读准字音、节奏与重读———下载资源) 译读。(翻译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容———查阅工具书) 背读。(理出诗歌的脉络、背诵诗歌) 悟读。(领悟诗歌的思想内容、作者情感) 赏读。(品味、欣赏诗歌的精妙) 送 友 人 李 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听读 一、注释 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白水:明净的水。 为别:分别。 蓬:蓬草,枯后根断,常随风飞旋。这里比喻即将孤身远行的友人。 征:远行。 浮云:飘浮的云。 自兹去:从此离开。兹,此。 萧萧:马嘶叫声。 班马:离群的马。 二、译文 青山横亘在城郭的北侧,明净的河水环绕在城郭的东面。我们即将在这里分别,你就要像孤飞的蓬草一样踏上万里。游子像浮云一样飘忽不定,落日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我们挥手告别,从此离开,友人骑的那匹马萧萧长鸣,好像不忍离去。 译读 这是一首情意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