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586270

2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4-06-2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65次 大小:11277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格式,统编,高中,语文
  • cover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学期 春季 课题 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目标 1.理解文意,分析人物形象和说理艺术。 2.了解《左传》中“预叙”的叙事特点。 3.把握《左传》传递的文化背景和思想观点。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把握史传文人物形象分析方法,理解《左传》独特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文章深度理解,揣摩《左传》传递的文化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没有未来,谁去写历史?写历史都是为了现在与未来。”透过文字,寻找史书中传递的文化信念,滋养今日的精神血脉,这也是我们高中语文学习的价值之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左传》中的名篇《烛之武退秦师》,走近那段波澜壮阔的春秋风云。 二、围绕关键句,细读文章 (一)内容梳理,问题导入 1.预习反馈:围绕题干中的“———字,文章写了哪些内容? 1~2自然段,退的背景。第3自然段,退的过程。第4自然段,退的结果。 2.寻找关键句:千百年来,因为这一“退师”的壮举,主人公“烛之武”成为“国士无双”的杰出代表。然而,在烛之武之外,文章中还有另一个熠熠生辉的人物。甚至说,整篇文章的故事发展都是依照他的一句话而展开的: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3.课堂主问题:有人说,佚之狐这十四个字,起到了“一言而可以兴邦”的作用,顺利地让郑国转危为安。你是否认可? (二)细读文章,知人论世 1.呈现背景:国危矣 国危矣:矣,表感叹,已然如此,已经这样了,语重心长中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当时的郑国处于怎样的形势? 基于文本,分析总结: 出师原因:“郑国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战争似乎避无可避。 国力:两大强国,兵临城下,实力何其悬殊。 驻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在郑国的两侧呈包围之势。 2.提出建议: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在此危急之际,佚之狐为何推荐烛之武?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文章,结合具体内容思考,烛之武是怎样的人? (1)烛之武之忠心孤勇; ①第二段的君臣对话,交待了烛之武郁郁不得志的一生。如此被冷落的烛之武,却因为郑伯自我检讨的一句话,消散了满腔的郁闷之气。根本原因是什么?“国危矣”、“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国家有难,义不容辞,甘愿放弃私怨。烛之武的“忠诚大义”由此可见。 ②第三段动作描写“夜缒而出”。缒是何意?用绳子拴着人从城墙上往下送。这短短的四个字,郑国的处境危急再次可见,烛之武孤身赴险,大义之外,更有慨然大勇。 (2)烛之武之多智善言 精读第三自然段,按照文意进行分层: ①以退为进:“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烛之武先主动示弱,打消秦君的戒备。“既”显示郑国自知无力与秦晋对抗,使秦伯放松警惕。“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从秦伯立场出发,缓和矛盾,以退为进,尽现谦卑。 ②晓之以理: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从地理位置上分析秦国管理郑国的不易,得益的必然是晋国。“邻之厚,君之薄”让秦伯有所动摇。 ③诱之以利: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指出存郑对于秦国的好处,并且切合西部强国秦国向东扩张疆土的心思。 ④以史为据:“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列举晋惠公出尔反尔之事,戳穿秦晋两国关系的实质。暗示晋文公也不可靠。轻而易举地消解了秦晋之盟的情感基础。 ⑤明晓弊端:晋国既然把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必然要扩张西边的疆界,侵犯秦国利益。此为杀手锏,一击而中。 总结烛之武的说理艺术: 3.选择对象:见秦君 为何佚之狐选择的是秦君?而不是晋君?结合上下文内容寻找依据。 出师原因:这场战争主要是晋国和郑国之间的矛盾。 地理位置:晋国距离郑国较近,晋借势秦军,目的在于吞并郑国,扩张领土,扩大自己霸主的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