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杜甫 蜀 相 杜甫(712-770): 字:子美 自号:少陵野老 世称: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被后人尊称:诗圣 中国诗歌史上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诗歌 :“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诗风:沉郁顿挫 写作背景 759年,杜甫结束了在甘肃天水一带颠沛流离的生活,暂时落脚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此时“安史之乱”已经“乱”了五年,百姓涂炭,田园荒芜,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中。唐肃宗宠信宦官,排斥功臣。杜甫定居浣花溪畔第二年的春天,唐肃宗上元元年(760),他探访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以设问(一问一答)开头,加强语势。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有目的的寻访; ———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景仰和缅怀之情。 寻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柏森森”三字意蕴丰厚: ①.写实,展现了武侯祠周围的环境。 ②.渲染静谧、肃穆气氛。表现祠堂附近的庄严肃穆,也表达诗人参拜时内心的崇敬之感。 ③.象征诸葛亮高大、正直的形象和精神。“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柏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素来有忠贞、高洁的意味,在这里可以视为诸葛亮伟大人格的象征。 思考:武侯祠中有很多的树木,有柳树、桂树和柏树等诗人为何单单写了“柏森森” 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自 空 炼字题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融情于景、视听结合、动静结合、以乐衬哀 自 空 ———独自 ———徒然,白白地 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聆听 ①.渲染冷清寂寥的氛围; ②.表达了诗人对英雄长逝地荒芜的伤感和惋惜。 1、释字义 2、描画面 3、明手法 4、析作用/情感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两句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业。刻画了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 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慕之情; 怀古伤今,诗人寄托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美好憧憬。 上句:写出山之前,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 下句:写出山之后,诸葛亮辅佐刘备开创蜀汉、匡扶刘禅。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尾联咏叹了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历史不幸。 英雄:指的是像诸葛亮一样许身社稷,志在匡国,但壮志未酬之人。当然也包括杜甫自己。他们中的许多人也壮志未酬,鬓已先斑,甚至身已先死。他们甚至还不如诸葛亮,未能出将入相。 蜀相 (七律怀古诗 )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首联:寻访祠堂 叙事(仰慕) 颔联:祠堂春色 写景(叹惋) 颈联:丞相功业 议论(歌颂) 尾联:壮志未酬 抒情(惋惜) 虚实结合 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蜀相》不是为咏史而咏史,为歌颂诸葛亮而歌颂诸葛亮,而是借诸葛亮的功业未成而身已先死,来慨叹自己的壮志未酬而鬓已先斑。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以饥寒之身而怀济世之心,处穷迫之境而无厌世之想。胸怀祖国,心系百姓,他不是为了作诗而作诗,他是用生命在书写人生。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才干、德行的称颂及对其“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也暗含着感时忧国的情怀和以身许国的抱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