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593438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30次 大小:2387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
  • cover
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词的开头两句是环境描写,接下去便写人。6个短句,共描写了 5个人。先写老俩口,接下去以轻快的笔锋,勾勒了大儿、二儿的劳动情景,最后是一个生动的农家小儿的特写镜头。全词虽然只有短短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和全家老少勤俭淳朴的劳动生活风貌都鲜明地勾勒出来,向读者展示出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家生活画面。整首词以白描的艺术手法,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语言浅显易懂,可供开发的文本资源非常丰富。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江西信州闲居达二十年之久。作者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农民也有较多的接触。所以在《稼轩词》中有一部分作品是反映农村生活的。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这首《清平乐》,就是一幅着色的农村风俗画。 教学目标 1、认识“锄、剥”2个字,会写“茅、檐、翁、笼、赖、剥”等 6个字,适时引领学生理解“翁媪”“无赖”等词语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朗读、联想,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说一说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3、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1.凭借朗读、联想,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说一说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2.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学生 预习课文;教师准备学习单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诗词对比,引入课题: 师:你们还记得清代诗人高鼎写的《村居》吗 生:(齐背)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今天我们学的也是《村居》跟刚才的这首诗有什么不同 生:词有词牌名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课前是不是查阅了相关的资料 好,请坐,还有什么不同 生:诗是十分工整的,词就不是像诗那样十分工整。比如说诗有绝句和七律。 生:词它的上阙和下阙中间有一段空格。而诗他没有上阙和下阙没有空格。 师:他也很善于观察,结合同学们刚才的思考,老师帮你们梳理一下宋词的几大特点。词在古代是为了配合特定乐谱而写的歌词,词牌名就是一种曲谱的名称,它能决定词的格式字数,村居是我们这首词的词题,中间用一个点间隔号来划分。词以阙为单位,每阙的开头空两格,把它们分成上阙和下阙。也可以说上片和下片。 出示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迁移学习。 (二)、初读感知,理解诗意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词,做到声音响亮,字正腔圆。 1.指名读课文。正音“亡赖”“翁媪”“剥莲蓬”。相机结合注释理解“亡赖”。出示莲蓬、莲子插图,了解莲蓬的成熟时间,理解“剥”莲蓬的动作:去掉莲蓬外面的纤维壳。 2.适时指导书写“赖”和“剥”。 3:指导读出词的节奏。出示停连节奏,师生合作朗读。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4. 初步感知词的大意。 (1)这首词中描写的自然风景有哪些 预设 1:茅屋、小溪、青草。相机理解“茅檐”指茅屋。 预设 2:荷叶、荷花。从词中的“莲蓬”可以想象到荷叶、荷花。点拨整理上阙诗句意思。 (2.)词中描绘的人物有哪些 预设 1:翁媪,联系注释理解就是老两口。理解相媚好:相互逗趣取乐。点拨理解整句话:老两口边喝着小酒,边用吴地方言聊天,相互逗趣取乐,感情深厚。 预设 2:大儿、二儿。点拨理解“锄豆”“织鸡笼”: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