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594268

2 《烛之武退秦师》 课件(共17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4-06-2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7次 大小:22128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17张,PPT,统编,高中
  • cover
(课件网) 烛之武退秦师 学习目标 01 识记与《左传》相关的文学常识,了解编年体史著的特点;了解写作背景。 02 阅读文章,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了解作品的主要观点,梳理作品思路。 03 初步感受人物形象的魅力。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孙子兵法·谋攻篇》 《左传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 (①传--注释或解释经书的文字。) 《左传》简介 编年体 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国别体 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语》、《战国策》等。 纪传体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史记》、《三国志》等。 史书的体例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两点。 其一,郑国曾两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 632 年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立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盟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 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而且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成了必然。 故事背景 氾南 佚之狐 缒而出 共其乏困 朝济而夕设版焉 阙秦 秦伯说 逢孙 学习任务一 fán yì zhuì gōng zhāo quē yuè páng 字词注音 结合课下注释诵读文章,注意读音和节奏。(请暂停视频10分钟) 课文诵读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告诉我们什么? 学习任务一 (1)核心人物是烛之武。 (2)“退秦师”是中心事件,一人能使万人退却,力量悬殊,充满悬念。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内容(请你暂停视频思考概括) 学习任务一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迫晋退兵 为什么退 怎么退 退的结果 学习任务二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思考:1、烛之武为什么要退秦师?(用原文回答) 2、晋侯、秦伯为什么要围攻郑国?(用原文回答) 3、秦晋是怎么围攻郑国的?(用原文回答)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学习任务二 若:假如 师:军队 之:代词,他 佚之狐:荐贤举能 郑 伯:从谏如流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学习任务二 辞:推辞 犹:尚且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许:答应 烛之武:深明大义 郑 伯:勇于自责 “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以致到了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含笑”。 ———(明)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 总结 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以国家利益为重,临危受命,不计个人恩怨,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他这种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同时文章也反映出春秋时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积累成语(抄在笔记本上)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 泛指两家联姻。 贪得无厌:贪心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胜之不武:以强凌弱,即使赢了也不光彩。比喻以 大欺小。 春秋笔法: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表明 自己的态度。 布置作业 烛之武虽然许多年都没有得到重用,但面对强敌入侵的危急形势,他仍然只身赴敌营,彰显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请以“爱国”为话题写一段文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