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进行诗歌赏析的训练,巩固诗歌的节奏、押韵。 过程和方法:体会诗中名句哲理及情感,赏析名句的常用思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训练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和深刻含义。教学难点:赏析名句 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诵读欣赏 古 诗 两 首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学习《夜雨寄北》 导入: 思念是一种美好的情感, 思念是亲友间共同的情素 思念是对曾经拥有的回忆 思念是对将来重逢的渴望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思念亲人的古诗,题目是:夜雨寄北 和老师一起写下诗题———夜雨寄北 一、检查预习: 背诵诗歌,结合音频材料,师生探究该诗的节奏。 二、导入新课 想象是诗歌的一对飞翔的翅膀,它可以帮助我们从现实的此岸飞到理想的彼岸。 三、知人论世 其人:李商隐汉族,字义山,号玉豀生,晚唐著名诗人。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李商隐早年即以文才得牛党令狐楚赏识。后李党王茂元镇河阳,慕其才,辟为书记,以女妻之。他这一举动被牛党视为叛恩之行,义山因之始终过着极为清寒的幕僚生活,后至客死荥阳,潦倒而终,成为牛党争的牺牲品。 其诗:读李商隐的诗,常令人置身于美的氛围,得到美的感悟,但也会由于其诗作谜样的语言而难求甚解。历代诗评家对其大部诗作或以为情诗,或以为寓托之作,正如梁启超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词》等诗,讲的是什么,我理解不着。拆开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讲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到一种新鲜的愉快。” 四、析诗题 这首诗在唐诗三百首中题为《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但有人认为该诗写于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应该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现在的版本是《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是取折中意见。“夜雨”点明时间氛围。 五、赏析诗歌 1、听其声(音频材料) (1)、听录音 (2)、韵脚 君问归期未有期,(惆怅地) 巴山夜雨涨秋池。(降调、低沉地) 何当共剪西窗烛,(升调、充满憧憬) 却话巴山夜雨时。(充满温馨) 2、会其意 用自己的语言解读诗歌内容。 意译: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却还没有回家的日期。 在这秋夜的巴山,大雨骤至,池中涨满了水。 什么时候我们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 再来叙说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韵译: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3、入其境 选择其中一个画面,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巴山夜雨图 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我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听着窗外滴嗒滴嗒的雨声,心中充满了惆怅。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情景;回忆从前的美好生活;心里一阵钻心的疼痛,闭上眼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4、品其美 形美: 神美: 虚实结合之美: “归期”“未有期”一问一答,应该是回应来信内容,表达一种羁旅之愁与不归之苦;“巴山夜雨涨秋池”则描绘了现实生活中秋雨连绵的景象。这些都是实写。 “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团聚后美好情景。这些是想象之景是虚写。 实写的内容是凄凉的、色调是冷的而虚写的内容是温馨的,色调是暖的。 虚实结合是诗人常用的一种手法,以此来表达对理想的一种追求,对现实的一种不满如《水调歌头》的虚写的句子:“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在这里苏轼通过对月宫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内心对自由生活的向往,然而又心生恐惧,“又恐”,便处于入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