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芽 的 发 育 课时目标 1.描述芽的类型和叶芽的结构。 2.识别常见植物的叶芽、花芽和混合芽。 3.阐明叶芽和枝条之间的发育关系,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4.运用顶端优势的原理解决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整枝、打杈等问题,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5.举例说明植物的顶端优势在农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学习重点:叶芽的结构。 学习难点:叶芽的发育。 课时活动设计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出示常见枝条上的芽的图片,边让学生观察边提问,从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用真实的枝条图片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芽的类型。教师活动:展示几种植物的枝条上的芽,引导学生观察。 学生活动:1.观察不同植物的枝条上的芽,同一植物的枝条上不同的芽。 2.总结出芽的类型:按着生位置的不同分为顶芽和侧芽两种;按将来发育情况的不同分为叶芽、花芽和混合芽三种。 3.归纳总结:叶芽外形较瘦长,尖端明显,将来发育成枝条;花芽和混合芽形状较肥大,饱满,花芽将来发育成花,混合芽将来发育成枝条和花。 教师提出问题:顶芽一定是叶芽吗 发育成枝条的芽应该是什么芽 学生讨论回答:顶芽不一定是叶芽,也可能是花芽或混合芽。叶芽或混合芽发育成枝条。 设计意图: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和分析,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知识直观化,易于理解和掌握。 探究实验:叶芽的结构。 教师活动:给出大叶黄杨的叶芽、放大镜、刀片、镊子等材料用具。 学生活动:纵切叶芽,用放大镜观察叶芽的结构。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结合课本中的叶芽纵切面结构模式图,认识叶芽的结构。 学生活动:将图片与实物对比观察,认识叶芽的结构,进一步分析总结叶芽各部分结构的作用。 教师活动:出示叶芽结构模式图和枝条的结构图。 学生活动:认识枝条的结构,分析得出叶芽和枝条的生长发育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探究活动,使知识可视化,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陌生感。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顶端优势。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提出问题———顶芽与侧芽的生长关系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对比图片,分析得出结论———顶芽旺盛生长时会抑制侧芽生长,反之,顶芽停止生长时侧芽就会迅速生长。 师生共同总结得出:顶端优势就是顶芽优先生长会抑制侧芽生长发育的现象。 教师活动:展示顶端优势的应用。 (1)农业上:整枝、打杈,如苹果树剪枝、棉花摘心、果树除芽。 (2)林业上:行道树去除顶芽或主茎,建材林木去除侧芽。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分析等方法理解顶端优势的概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通过与生产实践相联系,锻炼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第三节 芽的发育 芽的发育 课本《当堂练》。 相关练习。 教学反思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