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白居易《长恨歌》 纵然盛唐气象万千,也有繁华落尽的时候,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是唐朝最后的序曲,一曲衰亡之歌的唱响,悲壮与哀凉…… 第 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1、了解安史之乱的前因后果,理解藩镇割据使唐朝由盛到衰的主要原因。 2、知道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史实。 3、了解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理解统一使历史发展的趋势。 学习目标 目录 DIRECTORY 壹 安史之乱 贰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叁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一、安史之乱 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①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 后宫佳丽三千人, 三千宠爱在一身。 李林甫 杨国忠 一、安史之乱 1.安史之乱背景 ②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趋紧张。 从713—755年,唐对吐蕃用兵26次,对突厥用兵12次, 对契丹用兵9次,对南诏用兵6次。在这些战役中,唐朝军队 是经常吃败仗的。 ———李飞《安史之乱背景分析》 一、安史之乱 1.安史之乱背景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 ③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节度使权力越来越大,“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致使地方军力日渐强大,渐有凌驾中央。天宝年间,边镇兵力达50万,中央兵力则不满8万。 ———《新唐书》 一、安史之乱 1.安史之乱背景 一、安史之乱 2.安史之乱的过程 755年 756年 756年 756年 763年 范阳起兵 安禄山称帝,建立大燕政权 唐玄宗“幸蜀”,马嵬坡兵变 唐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借助回纥援军、郭子仪、李光弼平叛 唐军平定安史 安禄山发动叛乱,李隆基带着杨玉环、皇子离开长安,逃向四川。走到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 随行将士处死杨国忠,并强迫玄宗杀杨贵妃。玄宗无奈,只得缢死杨贵妃,史称“马嵬驿兵变”。 马嵬驿兵变 757年,唐军在少数民族回纥兵的帮助下收复长安和洛阳,给叛军以沉重的打击。763年,穷途末路的史朝义自缢而死,历时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于被平息。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节选自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一、安史之乱 3.安史之乱的影响 材料一: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材料二: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后采取安抚政策,设立更多的节度使,节度使占据藩镇,割据一方。 ③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②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①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本内容,思考唐朝后期社会形势如何? 自是天下事皆决于北司,宰相行文书而已。 861年,淮南、河南蝗旱,民饥。 统治腐朽、宦官专权 藩镇割据、互相兼并 赋役繁重,生活困苦 夫弱唐者,诸侯也。 唐既弱,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 中央 地方 百姓 农民起义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1.黄巢起义 起兵反唐 转战江南 拥兵北伐 称帝长安 败亡齐鲁 黄巢之乱祸延大唐半壁江山,导致唐末国力大衰 昔时繁盛皆埋没, 举目凄凉无故物。 内库烧为锦绣灰, 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