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637035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5.4《解方程(1)》说课PPT(共22张PPT)

日期:2025-05-04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98次 大小:153613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PPT,解方程(1),22张,说课,师大,下册
  • cover
(课件网) 义务教育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解方程(1) 目录 教材内容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本课时是五年级数学方程单元解方程部分的起始课,教材通过引入简单的方程,引导学生学习解方程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教材注重解方程过程的逻辑性和条理性,通过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将方程转化为已知数的形式,从而求出未知数的值。同时,教材还强调解方程时的注意事项,如等号两边同时加减或乘除同一个数等,确保学生掌握正确的解方程方法。 一、教材分析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初步认识了方程,但对于如何解方程可能还感到迷茫。他们可能对方程的转化过程、未知数的求解方法等方面存在困惑。此外,解方程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和计算能力,部分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可能会感到吃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耐心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解方程的方法,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和拓展知识。 二、学情分析 1、知道解方程的意义和基本思路。 2、会运用数量关系式或等式的基本性质对解方程的过程进行语言表述。 3、会对具体方程的解法提出自己解答的方案,并能与同学交流。 4、会独立地解答一、二步方程。 5、能够验算方程的解的正确性。 三、教学目标 重点 难点 知道解方程的意义和基本思路。 会运用数量关系式或等式的基本性质对解方程的过程进行语言表述。 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 合作交流法 自主探究法 动手操作 观察,实验得出结论 情境导入 复习导入 如果a=b,根据等式的性质填空。 a-( )=b-c a×d=b×( ) a÷( )=b÷10 c d 10 a+3=b+( ) 3 情境导入 探究新知 1 看图列方程,并求出未知数的值。(图中单位:g) 你能列出图中的等式关系吗? x+50=200 = x的值是多少? x 用等式的性质来求: x=150 解:x+50-50 =200-50 x x+50=200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x=150就是方程x+50=200的解。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为什么要减50? 等式两边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x 第二行起写解。 等号对齐。 x=150 解:x+50-50 =200-50 x+50=200 解方程 x-25=60 。 试一试 x=85 x-25+25=60+25 解: x-25=60 解方程3x = 150。 x x x 3x = 150 解: 3x÷3= 150÷3 x = 50 2 3个x 3个50 由等式的性质可知,等式两边同时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x=50是不是正确的答案呢?检验一下。 检验“把 x=50代入原方程, 3x = 150 解: 3x÷3 = 150÷3 x = 50 左边=3x =3×50 =150 =右边 所以,x=50是方程的解。 检验: 把 x = 40代入原方程, 左边= 40÷4 所以x = 40是方程的解。 = 右边 x÷4×4 = 10×4 x = 40 x ÷4 = 10 解: 试一试 =10 课堂环节四———全课总结 4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提升 4 通过微课作为正式课堂的有效补充,让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下时间来提高自己。 课前预学和课后作业均采用微课、在线教等技术手段对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知识点掌握程度等方面及时跟进指导。 六 板书设计及依据 解方程(1) 1.求出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2.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3.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求方程的解。 4.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时,把方程的解代入到方程, 通过计算看方程的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板书设计依据 设计依据:力求简洁,内容和形式高度统一。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系统、完整、深刻的印象。 七 教学效果预测 本课的教学遵循教学的一般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因材施教,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一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尽力避免采用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