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641214

4.13 健康地生活【速记清单】(原卷版+ 解析版)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日期:2025-09-22 科目:生物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83次 大小:113408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4.13,七年级,生物,北师大,解析,原卷版
    第十三章 健康地生活 考点1 健康生活 1、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有规律、合理膳食、合理用药、拒绝吸烟/酗酒、吸毒。 3、创建健康的环境: (1)创建良好的居室环境: ①开启门窗,保持空气清新; ②禁止在室内吸烟; ③采用湿式扫地,减少灰尘污染; ④可适当养花草,以吸收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 创建良好的水环境: ①尽量少用洗涤剂,不用含磷洗涤用品; ②增强节水意识。 考点2 预防传染病 1、传染病:由病原体(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特点:传染性、流行性) 2、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 (1)传染源: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2)传播途径: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主要传播途径:空气传播、水传播、饮食传播、接触传播、生物媒介传播。 (3)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3、传染病在发病初期传染性最强。 4、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控制传染源:如隔离病人、消灭病畜等 切断传播途径(主要):如喷洒酒精、勤洗手、戴口罩等 保护易感者:加强锻炼、接种疫苗等 5、常见传染病类型 传染病类型 常 见 传 染 病 寄生部位 传播途径 呼吸道传染病 新冠、肺结核、SARS、猩红热 呼吸道粘膜和肺 靠空气和飞沫传播 消化道传染病 细菌性痢疾、甲性肝炎、蛔虫病 消化道和附属器官 靠饮水和食物传播 血液传染病 乙型肝炎、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 血液和淋巴 靠吸血的节肢动物传播 体表传染病 狂犬病、淋病、沙眼、破伤风、血吸虫病 皮肤和体表粘膜 靠接触传播 考点3 人体免疫 1、人体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1)非特异性免疫: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2)特异性免疫:出生后产生的,只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2、人体免疫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阻挡或杀死病原体,清扫异物。(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溶解、吞噬和消灭病原体。(非特异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 (特异性免疫) 3、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肿瘤细胞等异物)叫抗原。 4、抗体: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主要存在于血清中。 5、疫苗属于抗原。 6、计划免疫是预防、控制、消灭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 7、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是当今社会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考点4 当代主要疾病和预防 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是当今社会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有效地预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的发生。 一、抗原与抗体 1、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 2、抗体:某种病原体侵入人体,受到刺激的免疫细胞产生抵抗该病原体的一类特殊蛋白质。 二、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和计划免疫 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的抗原物质,及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 (1)非特异性免疫:遗传而来,人人都有的先天性免疫,对所有病原体起作用(第一、二道防线)。 (2)特异性免疫:出生后与病原体斗争过程中形成的后天性免疫,并非人人都有,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第三道防线)。 (3)计划免疫:是指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疫苗。 【易错提醒】 病原体与传染源区分: 1、病原体:指致病生物,引发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生物。 2、传染源:指患者或病原体携带者。 1.本单元的主要考点: (1)传染病及其预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