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我的秋天是从诗词里走来的: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秋天,浸着这些诗词 点点滴滴渗入我的心里 于是 我带着满怀的诗意 走进秋天 可是,我看到了什么? 是净朗 是明亮 是灿烂 是岁月静好 秋 是谁, 让你的黛眉染忧伤? 是谁, 惹你的明眸泛泪光? 是谁, 在敲打你的窗 要你为他弹一首芭蕉夜雨? 来我的曲里 走进我的心里 轻吟 浅唱 凝思 默想 你也许就会明白 (元)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晏殊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 “西风” 就是秋风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毛泽东 这西风向马致远吹来,掀起他的衣角,吹乱他的华发。这西风,是拂去了他的惆怅,还是卷来了更深的悲伤? 古道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 作为古诗词中常见意象,它是离别之地,也就寄托着浓郁的归家情节。它打着时光流逝的烙印,也刻下了游子思归的缱绻情思。 古道 小桥流水人家 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引导村庄。 一条小小的木桥,横跨在溪上。我喜欢过桥,更高兴把采来的野花丢在桥下,让流水把它们送到远方。 我爱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 --摘自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文《小桥流水人家》 这几个宁静温馨意象,是否与曲中营造的萧瑟凄凉的意境不一致呢?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的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朱自清《荷塘月色》 王夫之的《羌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倍增其哀乐。” 反衬 前三句是否可以互换位置呢? 远--昏鸦 近--人家 眼前--瘦马 作者用哀景来衬托,又用乐景来反衬,如此强调突显的悲伤之情是什么引起的呢?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虽开始任用汉族文人,却未能普遍实行,因而他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远离家乡,仕途失意,羁旅之苦,人生苍老……种种情绪在这一刻涌上心头,作者用一个词来称呼自己-- 断肠人 这种孤寂悲伤,如何消解啊! 枯 藤 老 树 昏 鸦 古 道 西 风 瘦 马 -- 凄凉萧瑟 小 桥 流 水 人 家 -- 宁静温馨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衬托旅人内心的孤寂悲伤。 反衬游子的 羁旅之苦 直抒胸臆:因思乡而极度悲伤 深秋晚景 情景交融 思乡,乡思,乡愁 中国的诗词歌赋从来都青睐的一种情愫 它流淌在炎黄子孙的血脉里 它出现在李白抬头仰望的月亮里 它出现在范仲淹驻守塞外时南望的衡阳雁阵里 它是流沙河隔着海峡思念的几只蟋蟀 乡愁是不需语言的灵犀相通 是生命里恋恋不忘的一方水土 而马致远一挥笔 信手采撷身边景物, 就道尽了天下多少游子的心思啊! 秋思之祖 作业布置 基础题:朗读背诵。 提高题:把小令改写成一段文字。(150字左右) 拓展题:阅读台湾作家余光中的新诗《乡愁》, 体会诗的意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