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64297

*一五 天净沙· 秋 配套教学设计(3)

日期:2025-10-2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9次 大小:3481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一五,天净,配套,教学设计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品味曲中秋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的意境之美。 2、学习用对比表现景物的方法。 3、领悟作者远离仕宦,寄情山水之间的人生态度。 2重点难点 重点:品味曲中秋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的意境之美,感受秋之意境。 难点:领悟作者远离仕宦,寄情山水之间的人生态度。 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诗词导入 提到“秋”,文人墨客们总有诸多感慨,能不能回忆几句我们曾经学过的相关诗句?能不能说说文人们在其中流露的情感? 描写“秋”的诗句:《山居秋暝》唐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登高》唐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秋思》唐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秋天,有多少文人墨客描绘过它,又有多少才子佳人为之惆怅。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笔下的秋天。 活动2【活动】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同是写秋天景象,小曲前后呈现了两组景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A、秋日迟暮萧瑟之景(朗读时语气语调要低沉、缓慢)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以冷色调渲染六种秋天的景物,着意营造秋日黄昏的冷寂,使整幅画面笼罩着一派萧瑟的冷气,令人感到浓浓的秋意。 一幅暗淡、萧瑟、冷清的迟暮秋景图。孤零零的小村庄,落日夕照,(“落日残霞”点明的是傍晚时分,传递出一种“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无奈惆怅之感。)树木枯老,乌鸦凄鸣,一点生气也没有,缭绕着缥缈迷蒙的“轻烟”,这样的画面使人产生一种凄凉、寂寥的情思。 曲中没有一个写心情的词,却流露出了一股淡淡的愁思。 B、秋日明朗绚丽之景(语速稍快,读出豁然开朗的感觉) “一点飞鸿影下”,笔锋一转,化静为动。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描绘一幅色彩斑斓、鲜艳明丽、充满着勃勃生机的画面,与前一幅在环境、色调、气氛上,形成强烈的感情反差。 点染出一片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景象:远山青绿,流水澄清,青草变白,枫叶泛红,金菊盛开……诗人用青、绿、白、红、黄五色,由远及近、由高到低、多层次多侧面地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象,使原本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之间变得五彩缤纷,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 活动3【活动】深入探研 秋景为何在此人眼中会有这样不同的特点?景物之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补充背景:白朴,出身于金的一个官僚士大夫家庭,元灭金后,蒙古统治者对老百姓的残暴掠夺,使他对朝廷充满着厌恶的情绪,更感到为统治者效劳的可悲。因此,他放弃了官场名利的争逐。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河南宣抚使入中枢的史天泽推荐白朴出仕,被他谢绝。从此白朴抛弃妻子,弃家南游,寄情于山水之间,更以此表达他永不当官的决心。这首曲子正是写于1261年,作者这年36岁。 作者眼中的秋景是萧瑟、冷清、孤寂的,这份感受与其说是在写秋日,倒不如说是在写当时的社会环境,可是如果摆脱当时的社会环境再看这明朗的秋日又分明有着无限的美好与活力。以此可以感受作者所追求的远离仕宦、悠游于山水的理想生活。 画面中的“一点飞鸿”暗喻作者本人。白朴不愿在朝廷中谋职,却希望自己像一只展翅高飞的鸿雁,飞离那种萧瑟、冷清、没有生气的地方,寻找到自己感到满意、有生机的乐土。因此,“影下”的这片“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之地,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作者的归隐之地,是作者的心中之景。 作者把赏心悦目的秋景作为曲子的主旋律。情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