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649480

24 延安,我把你追寻 教学设计

日期:2024-06-28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18次 大小:3187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延安,把你,追寻,教学设计
  • cover
24 延安,我把你追寻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首现代诗。全诗以“追寻”为线索,追忆、歌颂并呼唤延安精神,警示人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仍旧是我们重要的精神支柱,需要继承和发扬。 本诗结构严谨,节奏和韵律鲜明。整首诗共六小节,每小节四行。第1-2小节写对延安精神的追寻。第3-4小节写虽然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现代化的生活依然需要延安精神。第5-6小节,突显全诗的主题:时代呼唤延安精神。六个小节内容清晰,层次清楚,首尾照应。全诗押ang韵,多处采用了工整的句式,声韵铿锵,节奏鲜明,朗朗上口。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延、昔、笋”等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本课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3.了解诗歌的结构与主要内容,理解诗中具体事物的象征意义,并体会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2.了解诗歌的结构与主要内容,理解诗中具体事物的象征意义,并体会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了解全诗的结构,明白文中多次提到的“追寻”是在追寻什么。 2.了解诗歌主要内容,理解诗中具体事物的象征意义,并体会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1.学生做基础预习,并查找延安的历史资料。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102周年,暑假期间我国西北部的延安成为了红色旅游胜地之一。预习过课文了,你们对延安有什么了解呢?(指名回答3位) 2.延安被称为“中国的革命圣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尤其是1939年至1943年期间,日军大举“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自然灾害的侵袭,使解放区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局面。但是,全国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延安,各地进步青年纷纷奔向延安。祁念曾用一首新体诗表达了青年人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那就是———延安,我把你追寻。 3.当时延安的生活很艰苦,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会找到答案。明确本课的学习要求:这是一首诗歌,同时也是一篇略读课文,学习提示中告诉我们学习本课有哪些要求? 明确:(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思考文中多次提到的“追寻”是在追寻什么。 (3)查找相关资料理解不懂的内容,如“杨家岭讲话”“南泥湾开荒”。 二、整体感知。 (一)自读诗歌。 1.疏通生字,自读诗歌,用着重号画出诗的韵脚。(体会这首诗的隔句押韵,全诗押的是ang韵。韵脚是:光、阳、香、场、琅、炕、响、梁、煌、翔、想、光、阳。) 2.再次自读诗歌,读出诗歌的节奏,并思考文中的“追寻”具体是在追寻什么。指名回答。(追寻延安精神) 3.全班齐读。 (二)理清结构。 1.默读思考。 请同学们自由读全文,边读边思考:全诗可以分为几部分?每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指名回答。(相机出示课件思维导图) 三、品读诗歌。 (一)合作学习,理解诗意。 1.全诗分为3个部分,哪个部分最能让你感受到延安精神?为什么? 2.默读诗歌,独立思考。 3.小组讨论。 4.小组汇报。 第一部分 预设:作者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就像燕子追寻昔日春光,像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这说明延安精神对于我们的生命十分重要。 预设:作者在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等延安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遗址,这说明作者追寻的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延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它流经延安。当年人们常在延河边上漫步,讨论革命的道理。 枣园在延安西北,距市中心约七公里,曾是党中央所在地,毛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