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65452

天净沙· 秋思教案

日期:2024-06-1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8次 大小:3472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天净,秋思,教案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领悟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3.学习分析诗歌的方法,感知诗中的艺术形象,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曲的内容, 感受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2.通过比较阅读,增加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学习赏析诗歌的方法,领悟曲中情趣。 3学情分析 该散曲编写进八年级第二学期的“散曲小唱” 单元中。学生已经学过了宋词集粹,对宋词已经有一定的积累和认识。散曲和词形式很相近。这一点,学生能很快把握。但是对于该曲思乡之情,学生往往停留在表面上,无法深入到“断肠人”的心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回顾宋词的学习方法,如知人论世,联系该曲的写作背景加深对作者思想情感的感悟,还要抓住关键词语来体会该曲生动精炼的语言以及情境交融的写法。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秋思之祖”———《天净沙 秋思》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课文,简介散曲。 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 的体式,如唐诗、宋词、元曲。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新的诗体,包括剧曲和散曲两部分。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小令,每首能独立,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曲牌,表示不同的谱式,规定着不同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曲牌表示曲调,另有题目。一首小令一个曲牌,但也有例外的。《天净沙 秋思》属于散曲中的小令。 21cnjy.com 2.作者及写作历史背景简介。 马致远(1250~1321)号东篱 ,元大都(今北京)人,元代前期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是一位“姓名香贯满梨园”的作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被誉为“元曲四大家”。马致远年轻时迷恋功名,曾做过地方小官,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他最著名的剧目是《汉宫秋》,一生写了120多首散曲,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今天我们就来品味这首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 秋思》。 二、与文本对话,感知文本。 1.学生活动:学生听教师范读,听准字音、节奏,再自己仿读。 节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注意找出文中你认为易读错写错的字,难理解的词。 字音字形: 藤 鸦 瘦( shòu )涯( yá ) 词义: 枯藤:干枯的枝藤。昏:黄昏,傍晚。 断肠人:多指漂泊在外、思念家乡或亲人的人。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初步感知该曲。 请将曲中描绘的所有的景象组成一幅画: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 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游子蹒跚前行。夕阳缓缓西坠,悲伤的人还漂泊在天涯。 3.研读感悟 学生再读课文,从内容、思想感情、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质疑探讨,分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师生共同总结。 ⑴你认为这首散曲所选取了哪些景物?有何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第一句写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 ,乌鸦哀鸣,“枯藤”、“老树”、“昏鸦”,呈现在人们眼前的画面是一片灰黑色,给人毫无生气、暮气沉沉的感觉。这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第三句写荒凉的古道, 骤起的西风,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的马。第一句中的“枯”“老”“昏”,第三句中的“古”“西”“瘦”等词蕴涵着无限凄凉悲苦。表达了作者在旅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 ⑵该曲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什么? “断肠人在天涯”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