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659754

【核心素养目标】18 慈母情深 教案

日期:2024-06-28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47次 大小:13516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核心,素养,目标,慈母,情深,教案
  • cover
18.慈母情深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以及“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和崇敬之情。 语言运用:默读课文理解描写母亲的外貌、动作和语言的重点句段。并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思维能力:把握课文内容,体会“爱”的内涵,通过理解重点词句,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培养他们善于通过生活小事发现不寻常的“爱”。 审美创造:体会平凡生活中不寻常的“爱”,并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课前解析】 关注课文:课文讲述了“我”的母亲在家经极端贫困的情况下,毫不犹豫地给“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体现了母亲对子女无私的爱,也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爱和感激。 关注作者:梁晓声,当代作家。他的作品选材广泛,思维独特,文笔跌宕,情感真挚,展现了生动、鲜活而泥土气息浓郁的现实生活和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关注场景描写与细节描写: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真正地走进那些饱含着慈母之情的场景中,充分地读,联系生活想象画面,以感悟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达情感和烘托人物的作用。 【教学目标】 1.认识“魄、抑”等10个生字,会写“辞、抑”等15个字,会写“长篇、连续”等20个词语。 2.默读课文,想象描写的场景、细节,体会“慈母情深”。(重点) 3.体会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4.能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难点)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魄、抑”等10个生字,会写“辞、抑”等15个字,会写“长篇、连续”等20个词语。 2.默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学习课文1—5自然段,了解背景。 【教学过程】 一、朗读古诗,导入新课 1.读古诗《游子吟》,交流这首诗赞颂谁的。 导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与母亲有关的课文《慈母情深》。(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2.介绍作者,学生补充自己收集的作者资料。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自由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一部分讲了什么内容? 2.学习会认字。 出示词语,指读,正音。重点指导生字:纫、权。 3.学写字。 自主交流写字方法。重点指导生字抑、忍、酷、酸。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一部分讲了什么内容? 预设:可以分成三部分。第1—5自然段主要讲的是我向母亲要钱的原因;第6—34自然段主要讲了“我”向母亲要钱的经过;第35—38自然段主要讲“我”最终拥有了想要的书。 2.根据划分的层次,试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预设:家境贫寒的“我”非常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就到母亲工作的厂房向她要钱。辛苦忙碌的母亲毫不犹豫地把钱给了“我”,“我”买到了书。 归纳方法:可以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给课文划分层次,进而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习第1—5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1—5自然段,想一想:为什么“我”想买一本一元多钱的书,要钱时会那么犹豫、不忍心?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交流汇报,师相机点拨: (1)母亲还从来没有一次给过我这么多钱。我也从来没有向母亲一次要过这么多钱。 ①“这么多钱”,是多少钱?“一元多钱”在20世纪六十年代能买什么?做什么?展示“一元多钱”在当时能买的东西和能做的事,帮助学生理解。 ②引导学生结合这个片段以及课文内容谈谈体会。 小结:一元多钱是一家人几天的生活费。“我”家当时很穷,连吃饱饭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没有买书的闲钱,从中体会到“我”内心的犹豫和挣扎,可见“我”是个懂事的孩子。 (板书:犹豫、挣扎) (2)母亲那一年被铁路工厂辞退了,为了每月二十七元的收入,又在一个加工棉胶鞋帮的街道小厂上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