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659901

【核心素养目标】21 古诗词三首 教案

日期:2024-06-28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89次 大小:9216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核心,素养,目标,古诗词,三首,教案
  • cover
21.古诗词三首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品味古诗词之美,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语言运用:有感情地诵读三首古诗词,能借助注释、插图等说说大意。 思维能力: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审美创造:在反复朗读中想象诗词画面,体会诗词意境,并拓展阅读类似的古诗。 【课前解析】 关注课文:本课有两首古诗和一首词,都对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山居秋暝》是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初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中图景。《枫桥夜泊》用动景衬静景,表达了诗人孤寂忧愁的心情。《长相思》用质朴的语言描绘出将士长途跋涉的情景,抒发了思乡之情。 关注写作背景:三位诗人以为经历不同,写作背景不同,传达出的情感也不同,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相关资料以及三首诗词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和体会情感。 关注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三首诗词中都抓住了主要景物或静或动写出了画面感,表达出了诗人真挚的情感。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想象体会诗句的动静之美,体会诗人不同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认识“榆、畔”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更”,会写“孙、泊”等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3.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重难点) 4.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书写“孙、泊、愁、寺”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3.能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调动积累 1.读一读单元导读页,了解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和习作要点。 2.四时有景,诗中更有景,你会背诵哪些写景的古诗? 二、学习《山居秋暝》 过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词三首》描绘了不同的景,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山居秋暝》。 1.理解诗题:借助注释说说“山居秋暝”是什么意思。 点拨:诗人在山林的居所看到的秋天傍晚时的景色。 2. 介绍作者。 3.自读古诗,相机指导。 4.学习一首古诗,你一般会用什么方法来理解诗意呢? (1)结合注释理解;(2)结合插图展开想象。 5.合作自学,试着借助注释和插图试着理解每一句的诗意。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①“空山”指空旷的山林,可通过字义组合,或者借助之前学过的《鹿柴》中的“空山不见人”来理解。 ②“晚来秋”可以结合生活经验,想一想:秋天的傍晚的天气给你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③诗意:空旷的山中刚下过一场雨,天气清凉,傍晚时分让人感受到阵阵秋意。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意: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落下来,清澈的泉水从石头上潺潺流过。 (3)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①点拨:“竹喧”指竹林里传来喧笑声。“浣女”指洗衣物的女子。“莲动”指莲叶晃动。“下渔船”指渔船顺流而下。 ②诗意:竹林里传来喧笑声,原来是一群洗衣的女子归来了,莲叶晃动,原来是渔船顺流而下。 (4)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①点拨:“春芳”指春天的花草。“王孙”指诗人自己。 ②诗意: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谢,可我还是愿意长留在这里,长久居于此地。 6.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7.读诗的首联、颔联,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预设:雨后初晴图、明月松林图、明月清泉图。 8.朗读指导,再读古诗。 9.结合关于王维的资料,品读尾联,想一想此时诗人心中生出了怎样的情感。 点拨:山中的生活悠闲自在,生机勃勃。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山林美景的喜爱,对山林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自主学习《枫桥夜泊》 1.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