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659944

【核心素养目标】24 月迹 教案

日期:2024-06-28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60次 大小:9267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核心,素养,目标,月迹,教案
  • cover
24.月迹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作者写的是中国人一种温暖的传承,对美好生活的追忆。月是中国人心中共同的家园,中国人心中永恒的图腾,是我们中国人共同的信仰。 语言运用:在理清层次的基础上,默读全文,从字里行间去找寻觉得好玩有趣的地方,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述。 思维能力:在前几篇课文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基础上,通过自主阅读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审美创造:唤起学生对生活中所见景色的记忆,给学生回忆、表达的空间,再用练笔的形式记录自己的生活观察所得。 【课前解析】 关注课文:本文记叙了中秋夜几个孩童从屋里到院子、从院子到河边寻找月亮的过程,以儿童化的语言描绘了皎洁的月光和月光下的夜色,表现了孩童奇特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充满童趣。 关注作者:贾平凹,陕西人。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品《丑石》《静虚村记》《夜游龙潭记》等。 关注动态描写与想象:课文一方面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月亮的动态变化,一方面以儿童的视角写出进行了传神的描写,颇具想象力,且感情细腻。教学时要抓住这些内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教学目标】 1.认识“嫦、娥”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悄、累”。 2.默读课文,能说出月亮的足迹出现在哪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重难点)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上节课,我们既欣赏到了大榕树枝繁叶茂的静态美,也看到了群鸟快乐生活的动态美。这节课,让我们走进本单元最后一篇课文———《月迹》。板书课题(24 月迹),学生齐读课题。 2.理解课题:“迹”指足迹、印记。“月迹”指月亮的足迹、印记。 3.教师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请同学们初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词语,教师相机指导读音。 3.学习多音字“悄、累”。 (1)“悄没声儿”中的“悄”和“悄然无声”的“悄”是一个意思,意思是“寂静无声”应该读qiǎo。读qiāo时可组词“悄悄话”。 (2)“累”有léi、lěi和lèi三个读音。读léi时,可组词“累累、硕果累累、果实累累”;读lěi时,可组词“积累、长年累月”;读lèi时,可组词“劳累、疲累”。 三、默读课文,明确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 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了哪里。 (1)出现在竹窗帘儿和穿衣镜上的月影是孩子们在中堂里看到的。 (2)葡萄叶儿、瓷花盆儿、锨刃儿上的月影是孩子们在院子里找到的。 (3)眼睛里、天空上的月亮是孩子们在小河边发现的。 归纳总结:“中堂—院中一河边”是孩子们寻月的足迹,也是作者写作的顺序。板书(中堂 院中 河边) 抓住重点语句,感受语言特点,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1.先按要求独立阅读,再小组讨论:作者是怎么写月亮升起来了的?你有什么感受? 学习提示: ①画一画:圈画出文中你觉得有趣的词语或句子。 ②写一写:把读后的感受写在句子旁边。 ③读一读:试着有感情地朗读句子,读出自己的感受。 2.交流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1)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描写月亮升起的过程。 作者写出了月亮升起时形状的变化,“白道儿、半圆、满圆”,仿佛让我们亲眼看到月亮升起的过程,我觉得特别有趣。 点拨:这是对月亮动态的描写,写出了月亮的调皮、可爱的特点。(板书:调皮 可爱)指导朗读这段话。 (2)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 这段话是对月亮的静态描写,作者把月亮的光与灯光进行了对比,写出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