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662

《词七首扬州慢》教案(湖南省郴州市资兴市)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14次 大小:644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词七首扬州慢,教案,湖南省,州市,资兴市
  • cover
《词七首扬州慢》教案 教学要点: 1.学习《扬州慢》,鉴赏它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通过解决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词的韵律和章法的基本特点。   2.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和语言。 教学难点   1.鉴赏词作的意境及采用的艺术手法。 2.领会每位作者在词作中流露的思想感情和词的不同风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前一节课内容 二、作者介绍 姜夔(约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省波阳)人。少时随父宦游汉阳(今属湖北省武汉市)。父死,流寓湘、鄂间。诗人萧德藻以兄女妻之,乃随萧移居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往来于苏、杭一带,与当时著名诗人词客交游,生活闲雅。曾试进士,不第;一生未入仕途,死于杭州。他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工诗,尤以词著称。其词格律严密,字句雕琢,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词风清空峭拔,格调甚高,而意境则浅。故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说:“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作品有《白石道人歌曲》。   《扬州慢》是姜氏的代表作之一。古代诗人曾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十里长街市井连”等诗句来描绘它的市容。可是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作者路过扬州,眼见繁华的城市已破败不堪,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抒发《黍离》之悲。 三、新课讲解 1、疏通词前之序的意思。 2、听录音朗读之然,全体学生齐来一次。 3、文章表达了解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问:扬州过去是怎样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春风十里,竹西佳处,淮左名都, 4、哪些可见扬州现在的萧条?废池乔木,冷月无声,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尽荠麦青青。红药无主。 5、教师讲解疏理词的意思。 板书设计: 昔(虚,盛) 今(实,衰) 春风十里 废池乔木,冷月无声 竹西佳处 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淮左名都 尽荠麦青青。红药无主 怀古伤今 抒“黍离”之悲 学生准备几分钟,一男一女同学分别朗读之后,全体学生齐读。 6.具体研习(注意在讲解中渗入)   (1)“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明确:这三句用了拟人的写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它们“犹厌言兵”,更何况当地的人民呢A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2)“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明确:“冷月无声”,属于移就辞格,月本来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为什么呢?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   (3)“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明确:红药一到春天就开始生长,不管人世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然物的本性不会改变。往年,它可以供游人观赏,可是现在城空了,人少了,何况国难未息,谁也无心去观赏它。真有点儿“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 三、拓展 赠别 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 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 韵译: 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 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有比得上她。 遣怀 杜牧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