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684438

2024年湖北省中考物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日期:2024-06-30 科目:物理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49次 大小:2872632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2024年,湖北省,中考,物理,试题,原卷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湖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物理 本试卷共14页,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作图一律用2B铅笔或黑色签字笔。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2分,共24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宋代苏轼在《琴诗》中问道:“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诗中的琴声是由什么振动产生的(  ) A. 琴弦 B. 匣子 C. 指头 D. 耳朵 【答案】A 【解析】 【详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苏东坡的诗句中以设问的形式说明“声音不是在琴弦上,不是在指头上,而是手指拨动琴弦使弦振动产生的”。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 如图是我国的传统民俗表演“打铁花”。表演者击打高温液态铁,液态铁在四散飞溅的过程中发出耀眼的光芒,最后变成固态铁。此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 升华 B. 凝华 C. 熔化 D. 凝固 【答案】D 【解析】 【详解】表演者击打高温液态铁,液态铁在四散飞溅的过程中发出耀眼的光芒,最后变成固态铁,液态变成固态,这是凝固现象,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3. 下列现象中能用光的反射解释的是(  ) A. 阳光下日晷的影 B. 水中小鸟的倒影 C. 筷子在水面“弯折” D. 白光分解为七色光 【答案】B 【解析】 【详解】A.阳光下日晷的影是太阳光沿直线传播被日晷遮挡,形成的黑影,故A不符合题意; B.水中小鸟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现象,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符合题意; C.筷子在水中折弯是由于筷子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发生偏折进入人的眼睛,人会看到筷子折弯,是光的折射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白光通过三棱镜,发生光的折射现象,由于不同的色光的折射角不同,所以白光被分解为七种色光,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 我国古代把女子一拃长称为“咫”,男子一拃长称作“尺”,如图。“咫尺之间”用来比喻相距很近,实际“咫”与“尺”的长度相差大约为(  ) A. 3mm B. 3cm C. 3dm D. 3m 【答案】B 【解析】 【详解】通常情况下,男子的手比女子的手大,一拃的长度也比女子的长一些。一拃长通常是20cm左右,“咫”与“尺”的长度相差不会太大,3mm 过小,3m 过大,3dm 相当于 30cm 也偏大,所以3cm 比较符合实际情况,即“咫”与“尺”的长度相差大约为 3cm。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 B 。 5. 2024年5月25日,我国第三代核电站“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全面建成。关于核能的利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核能是可再生能源 B. “华龙一号”是利用聚变产生能量 C. 核燃料中的铀原子核由大量质子和电子组成 D. 核废料仍具有放射性,一般深埋在人烟稀少的地方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于核燃料是矿产资源,不能短期内获得补充,所以核能是不可再生能源,故A错误; B.目前人类只掌握了可控核裂变技术,所以“华龙一号”核电站是是利用裂变产生能量,故B错误; C.核燃料中的铀原子核由大量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在原子核外,故C错误; D.核污染主要是指核燃料或核废料具有放射性,因此一般埋在人烟稀少的地方,故D正确。 故选D。 6. 如图是小明煮的一碗冒着“白气”的面条。他将木筷和金属勺同时放入其中,过一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