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字本课的重点实词、特殊句式,理解文段的基本含义。 2、能力素养目标: (1)合作探究庖丁在解牛方面达到的高境界的原因,培养合作精神。 (2)挖掘庖丁解牛这则寓言故事蕴含的哲理,学习庖丁的优秀品质。 (3)通过对"庄子之道"及儒家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对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的理解并激发其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言文重要的实词和特殊句式 2、对于"庄子之道"的理解和运用 3、培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预习,结合注释和资料书疏通文意。 2、思考庖丁解牛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合作探究等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假设我们把人分为三类:庸人、俗人、高人,你觉得自己是哪一类呢?你们想成为哪一种人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话题)我们今天通过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来探究学习如何成为一个高人吧! 二、基础知识积累 多媒体展示课本内容并将重点字、词、句用红色标记表示,学生反复诵读、识记。 三、文本探究:探究庖丁解牛带给我们的哲理。 (一)思考:文中如何描写庖丁解牛的过程?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 1、运用一组动作描写,突出了解牛动作流畅、潇洒、协调。 2、运用听觉描写,把牛肉与骨头分离的声音,描写的优美,富有节奏感。 3、用比喻手法,从整体上描写解牛的过程像一场精妙的音乐舞会,令人愉悦。 总之,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庖丁解牛技艺高超。 (二)合作探究:庖丁是怎样达到如此高超的境界呢? 1、庖丁成为解牛高人,并不是一天两天就实现的,经过了几个阶段? 明确:庖丁解牛经历了三个阶段: 始臣之解牛时 目有全牛 解牛之技 三年之后 目无全牛 技中有道 方今之时 以神遇牛 解牛之道 2、庖丁解牛能达到最高境界,源于他对"道"的追求。那么什么是"道"呢?(找出原文) 明确:"顺乎天理","因其固然"。也就是顺应自然,找寻规律,按照牛本身的规律去解,自然会达到精妙入神的境界。 3、具体来看,牛本身有怎样的“道"?(用原话回答) 明确:“间""郤"“窾" 4、庖丁如何才能准确的掌握牛本身的自然规律呢? 明确:从原文"始"“三年"“方今"“十九年““数千牛"等看,需长时间实践、探索、总结、坚持才可能达到。 小拓展:在文学作品中,数字和时长往往蕴藏着深奥的秘密,比如《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之"万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又如:孟子40多岁才出国游说,司马迁花了14年写成了《史记》,司马光用19年写出了《资治通鉴》,班固花了20多年写好《汉书》,王允用了30多年写成《论衡》,曹雪芹用了10多年专注于写《红楼梦》,马克思用40多年写出了《资本论》,中国从黑暗走向光明化的近百年,宗庆后积淀了40多年有了娃哈哈...... 总之,伟大的成就背后往往要"厚积",才能"薄发"。 5、庖丁成为金牛高人之后,是否就高枕无忧、躺平了呢?(找原话分析) 明确:没有,他依然小心谨慎,认真严谨,这种精神就是种工匠精神。 (板书庖丁成为铁牛高手的原因) 四、升华主题 思考:作为普通人,我们从庖丁解牛身上学到了在某方面成为高人的方法,那么作为身份高、地位高的一国之君文惠君,他和我们悟到的道理并不是一样的,他悟到了"养生之道”,如何理解这里的"养生之道”? 〈提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里一定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社会意义,或者说,不同行业、不同层面的人看同件事物悟到的东西往往不同,比如: 农民看水,看到的可能是生存,可以用于灌溉; 哲学家看水,看到的是水既有柔情,也是猛兽; 历史学家看到水,悟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文学家看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