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 课 题 聚落的发展变化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材内容 分 析 “聚落的发展变化”是粤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在新的课程标准和解读中,要求通过阅读图像、观看视频或实地考察等,描述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其变化。它不仅与前面的“陆地与海洋”、“天气与气候”等章节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也与后面的“地域差异”章节相互呼应,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角色。本节主要包括“乡村与城市”、“聚落与环境”和“保护人类的遗产”三部分,设计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为第二课时铺垫基础知识,第二课时是第一课时知识的运用与提升。 这节课,我们利用多元化的材料创设真实的地理情景,从学生生活入手,引导学生描述城镇和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其变化,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通过本节课知识的学习,为学生今后的人文地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设计理念 本案例旨在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应用,激发学生对聚落的发展变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和教学能力。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刚进入七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学习了七年级上册包括海陆分布、气候的分布及影响因素等自然地理知识,同时在对历史学科的学习中也获得了一部分与聚落有关的知识。该阶段的大部分学生大致了解综合性思维,但整体运用能力有所欠缺。该课时的设计紧密结合了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从生活实例中感悟自己的认知,通过对感兴趣的知识设问,并引导学生多探索分析,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使其获得新知。此外,在各种活动中,我们创设了课堂互动,不断地细化问题,并逐步进行引导,将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深深植根于学生的思维中。 教学目标 1.人地协调观 通过图片、视频的途径,认识乡村和城市,以及聚落发展与演变过程,从而培养学生人地协调发展的意识。 2.综合思维 通过对乡村和城市景观差别的学习探究,训练学生利用列表法、归纳法、概括法等方法进行综合对比分析的能力。 3.区域认知 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会判断乡村和城市,了解乡村和城市不同的劳动生产方式等。 4.地理实践力: 利用图片文字及生活经验,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引导学生学会在平面地图上,判断城市和乡村。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说出聚落的的主要类型、聚落的发展过程。 教学难点:通过读图,描绘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异。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4分钟) 师生活动 【教师行为】利用PPT展示学生眼中的城市与乡村景观的绘画作品图片。 【教师提问】请同学说说,这些作品中有哪些共同点? 【学生活动】观察展示的绘画作品图片,并自主思考后举手发言。 【承接】这节课我们所要学的知识点与这里边有很多相关联,那我们一起走进本节课的内容。(板书课题:第三节 聚落的发展变化) 设计意图 利用学生创作的绘画作品导入新课,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问题引导,探求新知 (11分钟) 师生活动 【教师行为】刚才我们提到了乡村和城市,它们是人们聚居的地方,我们统称为聚落,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多媒体展示乡村、城市的图片。 【教师提问】那什么是乡村?乡村的人们是做什么工作的? 【教师行为】利用PPT展示林场、牧村、渔村、农村等不同村落类型的图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本87页图5.13,并结合生活实际,归纳乡村的概念,了解林场、牧村、渔村、农村及人们主要从事的生产活动。学生在讨论时,教师深入小组参与讨论并指导。 【学生活动】观看图片,开展同桌讨论,同桌选出一人展示交流成果。 【教师总结】乡村是主要从事各种农业活动的居民聚居的地方,它可以有林场、牧场、渔村、农村等不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