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游记小品两篇 游高梁桥记 袁宏道 鄢陵县初中 王红娟 高梁桥 高梁桥位于海淀区西直门外偏北半里左右,是北京西郊历史上一座名桥,是元世祖忽必烈在和义门(今西直门)外所建石桥。明清之时,这里古刹林立水清见底。当时都城中王公大臣、男女老幼,每至夏季坐在两岸,绿荫下、桥头酒肆、茶馆、游客盈门,为京师郊外一胜景。古时候高梁桥一带繁华壮观,在巍峨的西直门城楼上远眺高梁桥,长河似玉带,白桥跨碧水,绿荫藏酒肆,古刹连西山。近观高梁桥,桥下柳浪飞燕逐清波;桥上行人车马如穿梭。出城、进城必由此经过,故这里热闹非凡。侧看高梁桥则又有小桥、流水、人家之感。楼、水、桥、人构成了燕山脚下一幅“清明上河图”。明代诗人朱茂瑞在此曾吟诵“高梁河水碧湾还,半入春城半绕山”,乾隆帝到此赋诗:“风城北转石桥边,秋水澄泓可放船” 学习目标 一、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 言词语。 二、借鉴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 三、体会作者的审美情趣和抒写“真我”的情怀。 作者简介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湖广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公安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文学成就居“三袁”之首。其文学主张的核心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内容多写士大夫的闲适生活雅情逸趣。 预习反馈 鳞鬣 窈窕 几席 缙绅 非甚不暇 微岚 趺坐 茗饮 侑 筵中人 了 不相属 喧嚣 怒诟 yǎo tiǎo liè jī jìnshēn xiá lán fū míng yòu yán liǎo zhǔ xiāo gòu 品 读 课 文 注 意 语 气 注 意 语 调 注 意 语 速 自主合作 熟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重点字、词、句 最胜 几席 窈窕 缙绅 趺坐 茗饮 侑 了不相属 少顷 两水夹堤,垂杨十余里,流急而清,鱼之沉水底者,鳞鬣皆见。 而西山之在几席者,朝夕设色以娱游人。 非甚不暇,未有不一至其地者也。 趺坐古根上,茗饮以为酒,浪纹树影以为侑,鱼鸟之飞沉,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 脱笼之鹄———袁宏道 在历史的长河中,为谋取一官半职而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甚至绳营狗苟者,如恒河沙数;而有做官之机不愿做官,或已做官者,视乌纱如桎梏,弃印绶如敝履者,则寥若晨星。明代文学家袁宏道便是其中之一。当他痛感自己做官是放弃了自己的爱好,而在做自己所厌恶的事情时,便萌生逃避官场之念,决心挂冠归隐了。辞官后,袁宏道把自己比作逃出樊笼的鸟,挣脱网罟的鱼,从此可以回归自然得享自由 ,寄情于山水。 赏景 品情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思考问题 1.作者对高粱桥总体印象是怎样的 2.作者使用了什么方法描写初春景色?描写了哪些景物?你喜欢哪些语句,说说理由 3.置身于风景这么优美的大自然中,作者一行人游览观景时的行为是怎样的呢 你能从中品出作者的内心情感吗? 景色迷人,让人流连忘返 白描(正侧面相结合) 最胜 高雅情趣、超凡脱俗、物我两忘 与自然亲密接触、自得其乐 描写方法的判断 首先要找到作者所描绘的景色,反复阅读,分析,概括所描绘的景色。在此基础上,再仔细寻找,研究作者是如何进行描写的,如看是否按一定顺序,有无明显的修辞,是否运用细节描写,是否运用动静结合或正侧面结合或虚实结合或情景交融手法等;最后结合所描写的具体内容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进行具体分析。(本题是从描写的内容、特点上可以看出是———) 知识链接 写作特色: 1、采用白描手法。 作者写景,不堆砌辞藻,而是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如“两水夹堤……鳞鬛皆见”写出流水的清澈。“时柳梢新翠”写出了柳树吐绿芽的情景。这种手法,没有夸张,渲染和烘托,形象而鲜明如画。 2、语句精练,用词贴切。 文章语句短小,用了 ... ...